[出處不詳]

  每年六月至十月的台灣氣候炎熱,舉辦啤酒節遂成為政府單位和民間社團熱衷的活動項目,這原本是件好事,最起碼可以為各界人士累積舉辦活動的人脈和經驗,值得贊揚鼓勵。但許多興緻勃勃的人或許從來不曾想過下列二個基本的相關問題:(1)啤酒節是怎麼來的?(2)舉辦啤酒節的條件是什麼?

如眾所周知,啤酒節並不是台灣以及對岸中國大陸的傳統活動,海峽兩岸的民眾最早都是從國外媒體的報導,得知啤酒節的消息,後來逐漸有人因為留學,工作和旅遊的緣故,親身見證和體會國外啤酒節的樂趣,經由媒體的報導逐漸為國人所熟知,然後才將國外的模式引進國內,始作蛹者是台北市的各大國際飯店,從開始舉辦至今大約有十五年的時間,和台灣宣佈開放國外啤酒進口的時間差不多。大飯店舉辦啤酒節的後援則來自國外啤酒的代理商和進口商,他們的主要目標當然是為了促銷自己代理經銷的啤酒,所以舉辦啤酒節的本質純粹是商業行為和商業競爭的考量,但對消費者而言,除了多一種啤酒品牌和口味的選擇以外,他們也從啤酒品牌的差異獲得許多文化知識和地理知識上的教育。越多的品牌表示越多不同的產地和國家,這是啤酒消費者對啤酒最基本的認知。

不過,很少人注意到國外舉辦啤酒節的地點和啤酒廠的關係,也很少人注意到設置啤酒廠的地點和生產啤酒間技術性的關連,因為這些知識已經超越過一般認知程度,它們已經是「專業知識」了。除非你曾經研究過這些問題,否則,參加啤酒節對大多數民眾而言,就是一項活動而已,和看一場棒球賽的本質並沒有什麼不同。對於啤酒代理商和進口商而言,最後賣出多少啤酒才是重點,民眾是否有興趣瞭解那麼多東西,並不是他們能掌控的,也不是他們願意花力氣去追求的結果。於是同樣的循環一年又一年,每次都祇能玩同樣的戲碼(例如喝啤酒比賽,現場演唱或辣妹秀等),啤酒節漸漸的不再新鮮有趣,連廠商和主辦單位自己也提不出什麼好點子,舉辦啤酒節變成一種例行公事,甚至變成燙手山芋,雖不至於丟來丟去,但就是沒什麼新花樣。

於是,我們回過頭看國外的啤酒節,說真的,他們的啤酒節其實也玩不出什麼新花樣。以最著名的「慕尼黑啤酒節」為例,我第一次去參加「慕尼黑啤酒」是1993年,第二次去則是2000年,其間間隔七年,從照片中顯示七年前的「慕尼黑啤酒節」,和七年後的「慕尼黑啤酒節」比較,幾乎沒有任何改變,連啤酒節入口大門的設計七年來也完全一樣,即使如此,「慕尼黑啤酒節」仍然每年都能吸引數百萬的各國遊客,其道理何在?慕尼黑啤酒節究竟拿什麼東西來吸引大批遊客呢?

很明顯的,「慕尼黑啤酒節」如果祇是啤酒節的本身條件,是絕對吸引不了這麼多遊客,一而再,再而三樂此不疲的往返,「慕尼黑啤酒節」事實上是集合了許多條件,一氣呵成的結果。首先,慕尼黑是巴伐利亞的首府,慕尼黑是德國第三大城,也是南德政治,文化,經濟,交通的樞紐,遊客到慕尼黑來除了參加啤酒節的活動以外,還有許多地方可去,還有許多活動可以「續攤」;其次,歷經千年的努力,慕尼黑本身是德國以迄全世界公認的「啤酒之都」,形成「啤酒之都」所需的條件,包括啤酒原料,啤酒廠,啤酒館和啤酒花園,甚至啤酒學校等一樣不缺,而且數量驚人;第三,慕尼黑位居歐洲大陸的中心位置,不論從東歐,西歐,南歐,北歐哪一個地方過來,都很方便,歐洲本身的遊客數字已經足夠支撐啤酒節所需;

第四,參加「慕尼黑啤酒節」的啤酒廠都是世界級的啤酒名廠,知名度和號召力都足夠勝任,而足以容納數千人的大型啤酒帳篷,本身就具有高度的視覺魅力。

何況更重要的事實是,遊客在啤酒節所喝到的德國啤酒,都是貨真價實,如假包換的新鮮啤酒,色彩美麗,滋味香醇,配上美味可口的巴伐利亞家鄉菜,演奏和演唱都不停歇的樂團,再加上滿坑滿谷的人潮,誰能不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

即使不拿「慕尼黑啤酒節」這種世界級的活動來比,我參加過的英國肯特郡「費佛夏姆啤酒花節」(Faversham Hop Festival),活動規模雖小,卻毫不含糊,照樣有板有眼,是什麼就是什麼。

台灣擁有什麼條件舉辦這麼精彩的啤酒節呢?我們連麥芽和啤酒花長什麼樣子都沒見過,如何想像啤酒釀造的過程?台灣的大型啤酒廠祇有一家,而且祇生產一種啤酒,叫民眾如何想像其他的啤酒型式?歷經海上烈陽熱浪的洗禮,漂洋過海來的啤酒,叫民眾如何想像出啤酒的新鮮美味?沒有大型的啤酒帳篷,叫民眾如何想像出高歌快舞的樂趣?

歐洲的啤酒節起初也不過是農民們為了慶祝啤酒花收成,而舉辦的美食活動,而活動的主要目的祇是為了告訴全體村民-「新酒」釀成了,請大家來捧場同樂,如此而已。但在沒有麥芽,也沒有啤酒花,又沒有幾家啤酒廠可以供應新鮮啤酒的台灣,你拿什麼名目來慶祝呢?這不是擺明著告訴外人「我們玩假的」嗎?

所幸政府自2002年開放啤酒民營,「假啤酒節」的噩夢終將逐漸遠離,我們終於即將能夠玩一場真槍實彈的「台灣啤酒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ad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