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有限的理解,

Team Building 算是企業的用語吧。

基本上就是企業希望告訴員工一些想法,

但用講的大家聽聽就算了,沒有用。

所以希望透過活動的設計傳達想法。

所以期待或高或低,而願意付出的成本自然也或高或低。

至於達成的效果有多少? 而多少成分是玩玩而已?

畢竟Team Building 可以很有教育意涵,

但一定要有趣,have fun 也許會是在很多期待之前,

因為可能動用到假日,因為只是期待是有教育意義的旅遊,

像是校外教學是要去六福村還是故宮?

去了故宮就改變了校外教學希望出門踏青的期待嗎?

有沒有效果? 據說還沒有有效的衡量方式。

但以我短短一年經驗,我說TeamBuilding 其實是催化劑。

人本來就有溝通合作的需求,透過課程的帶領與討論,

課程活動中協助學員溝通與合作的模式建立,

那麼也許就可以建立真實世界的模式。

說了那麼多課程,其實回到現實的世界,還是在於團隊的決策執行。

不管溝通信任領導問題解決等等等,都一樣。

其實認真來說,這也是企業唯一期待的目標。

課程的內容也就是有趣的問題解決活動,

從中去思考目標團體面對決策與執行時,

有哪些特質值得加強或減緩。

一如以我國中三年化學的概念,分子之間本來本來就會有作用。

像是氫氧本來就會化合成水,只是形成的速度快慢不同,

與元素的活性有關。

元素的活性是固定的,而人的活性是先天後天形成的。

分子作用的速度可能很劇烈到起火,也可能很緩慢到沒有感覺。

這時候如果有催化劑的介入,控制作用的速度,就太好了。

ˊ

http://www.kaxii.com/huaxue/zuhuaji/baidu_50798.html

這篇「慢性子」與「急脾氣」講化學講的挺好。

從化學套到團隊四階段而言,

形成期需要多一點溝通信任,才能夠加快團隊的速度。

風暴期需要多一點衝突管理 問題解決,才能控制風暴產生在一個可接受的速度。

規範期需要多一點領導配合 決策形成,像是減少個體間合作的阻礙。

績效期,是團隊已經從個別元素組合成新的分子,要如何打破或重新融入,需要加入甚麼元素來激盪?

這些速度,都關乎人的思考方式,互動方式。

而TeamBuilding 有沒有效果?

就像是是否針對這些元素選對了化學藥劑。

只是實驗室裏頭一切都有數據可以量測,

而真實世界裡頭,只能憑經驗判斷,加上一點點的測試跟直覺。

經驗來自於訪談,測試來自於訪談的互動,跟課程當天的狀況。

直覺來自於個人的生命歷練,對於學員腦袋裡在想甚麼的掌握度。

那麼,才能有效的協助企業主傳遞想法,加強或減緩特定行為。

但所謂有效,也是個賭博,只有訪談者或訓練員心裡有數。

或者再怎麼說都是間接對團隊有所了解,

所以其實根本掌握不到團隊真實相貌?

學員的狀況,無法肯定。

課程設計是否符合學員狀況,多一層變數。

所謂成功其實與主管的期待更相關,

主管的真實期待,是否能切實釐清,又是一層變數。

所以,課程的訪談規劃與執行,

考驗對課程效果的掌握度,

更考驗對於目標團隊的掌握度,

其實是考驗是否找到對的人,問到對的資訊。

也就是考驗訪談者或引導員,對於人的認識與熟悉程度。

對於對象是否會顧慮甚麼,知道些甚麼,

可以問些甚麼有很快速的機智反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ad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