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90349


以結論而言,

作者說,這世界可以分四種人,

前兩種主宰當代的社會,第三種在社會的邊緣,第四種是主宰與邊緣的混和。

第一種叫做工程師,高於一切的優先考量是實用性,無法解釋與理解的不實用,不是他的大腦能夠接受。
第二種叫做經濟學家,高於一切得優先考量是花費,無法製造受益的支出,不是他的大腦所接受。

以上兩種,對於可預測性,可控制性的要求很高,也是社會的主調,
對於不可預測不可控制的事情都視若無睹,假裝不存在或是試著消滅.


第三種是藝術家,無視於花費與實用的詮釋世界,對於不可預測不可控制的神秘情有獨鍾,於是被社會主流擠到邊緣,
因為他們不能接受不可預測不可控制的東西,藝術家的作為,讓他們感到不可思議,甚至恐懼。

第四種是社會建築師,以建築師的務實觀點,試著實現藝術家的神秘思維…

我們,要當社會建築師,不切實際的藝術家,跟一切講求實際的工程師經濟學家都不足取…


以動機而言,

作者說,我們太早問怎麼做了…

在知道我們到底在做什麼,到底什麼是重要的,到底我們是誰,這種真正需要探討的問題之前,我們就已經想要訂立方針了。

這是這個主流教給我們的,要講求快速,要講求實際,要講求經濟,但卻沒有幾個人講求..WHY? 我們到底在座什麼?

速食的主義,教給我們的,只是把事情做完罷了。


以書名而言,

去做就是了,在闡述一個,
我們用怎麼做 來表達我們心中的疑惑與不安。
藉由問出怎麼做,表達一個:"我不同意,我不喜歡,我不接受,但既然你要我做,請告訴我該怎麼做"
一種置身事外的感覺..



http://www.ychlpyss.edu.hk/~hausir/reading/reading_detail.php?sn=233


你以為,知道哪些事情有意義,就夠了;
你以為,把現在該做的事做完,將來總有時間實踐理想。

本書作者說,未必。

假如不更換思惟,不採取另一種行動方式,
你會繼續做著自己覺得沒意思、但以為非做不可的事;
你會繼續困在現在的工作和生活模式裡,懷疑人生有沒有意義。

本書作者是資深的管理顧問專家,
他認為當今的文化太過注重實用和效率,使得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乎哪些東西。
他鼓勵讀者往內心挖掘,問自己:

什麼是我人生裡最重要的東西?

然後對著這些重要的事物說「Yes」,採取行動,付諸實踐。

我們應該用 種嶄新的觀念來看待事物,把做事的焦點轉回自己、而不是事情本身。

在我們努力想要求新求變的時候,「怎麼做?」確實很重要,但倘若我們太常問「How?」卻沒有自省,這些完成對於自我來說,其實沒有太大的意義。

然後呢?如果我們認清了自己該做的事,那麼,總該可以問問「怎麼做?」了吧?不過,正如這本書的原文書名《The Answer to How is Yes》所提示的一樣─當我們找到了真正該做的事,那麼,怎麼快速地完成其實已經不是重點了;真的「去做」,才能進行最根本實在的人生歷程。去做,那就是了!
http://www.ettoday.com/2005/06/14/11086-1795984.htm

我們每回都急急地問:「怎麼做?」,雖代表我們自承不足、需要學習,卻也代表我們不想思考的防衛態度。「你是怎麼辦到的?」、「要用多久時間?」、「要花多少錢?」等這類的問題,讓我們模糊了要做一件事的重心應該是「我為什麼要做?」,而不是「我要怎麼做」。
http://paper.udn.com/udnpaper/POI0009/77151/web/#05
因為過度在意,而忘了在專案圓滿達成時,好好享受那份成就感;因為過度在意,在績效達成後,只想著不知道主管滿不滿意的問題;更因為過度在意,讓自己永遠活在領導者的意見之下,而不知道在適當的時間,以自己的專業判斷力,立即做出決定,更不知道在方案執行時,客觀權衡到底是自己的方式對,還是領導者的方法有效率。漸漸的,我們在工作中,失去了自己。

作者在書中強調,因為員工的姑息,讓老闆緊握著這項控制的利器。身為一位員工的工作態度,應是從「老闆到底在想什麼?」轉化成「我可以和老闆一起創造什麼?」訓練自己勇敢、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後爭取表演的機會,才不致於永遠處於他人的陰影之下,在工作中找不到自己。

是的,我們都是搭乘雲霄飛車進入職場的,但從出發到終點這段路,有些人選擇一路緊閉雙眼,茫然到達終點,卻有一些人,勇敢高舉雙手,向高速挑戰,勇敢睜開雙眼,感受風景的瞬時變幻。

你,是哪一種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ad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