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知足"

               (1999年8月19日)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知足者常樂"。然而,老話不"老",至今深得不少人的推崇,並奉為佳臬,"身體力行"。通常人們規勸那些不滿足於現狀的人總是說:"你該知足了"。其實,這個"知足"是一個很虛無的東西,到何種程度知足?何以為足?動輒"知足",恐怕不是什麼好的人生境界,也不會有什麼進步,故此遺訓乃為謬論。

  清代李漁先生在他的《閒情偶寄》中說過:"善行樂者必先知足",他說的"知足"謂"退一步法",即:"窮人行樂之方,無他秘巧,亦止有退一步法。
我以為貧,更有貧於我者;我以為賤,更有賤於我者;我以妻子為累,尚有鰥寡孤獨之民,求為妻子之累而不能者;我以胼胝為勞,尚有身系獄廷,荒蕪田地,求安耕鑿之生而不可得者。以此居心,則苦海盡成樂地。
"換成現在的話說,那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該知足了。從某種意義上說,如在物質享受方面,有知足之心未嘗不可,畢竟不可能人人都成百萬富翁,住豪華別墅,坐寶馬香車,攜絕代佳人,在這方面不要奢求,也未必不可作為生活準則。若將此推及人生,則謬誤百出,萬萬不可。就像我們國家一樣,解決了溫飽,還要奔小康,若以知足為本,或許連今天的溫飽也不會有。作為人自身,若以知足為本,那恐怕今天還在樹林中東跳西竄,何以為"人"?故而知足論只是一劑麻醉藥,而且知足並不能常樂,不過是一時的自我陶醉。

  知足大抵與封閉有關。有些人剛讀了幾天書,便自我感覺良好,以為天下學問唯他最高,飄飄然,不可一世起來。而真讓他幹點什麼,便有如南郭先生,慌了神。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學海無涯苦作舟,人生之追求本無一個終點,哪來的知足?
這幾年人們的收入增加了,不必再為果腹遮體犯愁,於是有些人知足了,沉溺於對享受安逸的追逐之中,什麼酗酒、搓麻、縱慾,而將理想、追求都丟到九霄雲外去了。
知足有如一面厚毯緊緊裹住無目標人生之空虛,使人視外面日新月異的大千世界於不見,成天飽食終日,無所事事,言不及義。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知足者故步自封,滿足於眼皮底下那麼一點點天地,豈有不退之理?就如登山,爬到半山腰見有人還在山腳下,便自我陶醉起來,又怎麼能領悟到"無限風光在險峰"呢?"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自我封閉如井中之蛙,體會不到大海包容百川的胸襟。

  知足者往往心中沒有追求的目標,胸無大志,對自己的要求就止於過得去。生活中常有一些人滿足於"差不多",對工作差不多就行,對人生也是差不多就行。許多事情也常常毀於這"差不多"上,如屢聞高層建築倒塌之事,建築者覺得差不多,其實差多了。
世界上許多事情是差一點都不行,尤其是現在進入高科技時代,對每一道工序、每一個細節都要求精確無比,"差不多"又怎麼過得去?知足其實是一種得過且過的無為心態,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知足者必然遭到淘汰,當今社會是進取向上者的天下。或許有人說,學習工作不能知足,生活上講知足總是對的。這種觀念其實也要改一改,生活上盲目追求高消費是不對的,但人不能滿足於已得的一點物質條件,而應該追求更高更美好的生活,只要不是不切實際,就不該滿足。
人總得有個生活目標,不能像沒頭的蒼蠅那樣瞎碰瞎轉,目標的遠近大小,可視各人的具體條件而論,這樣生活才會有個奔頭,人生也才會充實,才有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講,善行樂者必先知不足,知不足而後進,樂在追求之中。

  當然,對於那些貪得無厭的人來說,忠告他們該知足也是十分必要的,有些人對自己的"位子"、"房子"、"名聲"永不"知足",這並非我們講的進取精神,而是一種野心,尚不屬於我們討論範圍。對於大多數人來講,追求卓越才是生命之根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ad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