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2/82-11.htm


在柏拉圖的理念世界裡,靈魂本在其中悠然自得,具備所有的知識,可是一旦靈魂憑肉體來觀察、來聽的時候,它就被肉體帶進了變化無定的境界,就此迷失了方向,糊理糊塗、昏昏沉沉的像個醉漢了,這就是靈魂異化的過程(楊絳譯,2000;趙偉,2008)。

而在新柏拉圖主義的開創者普羅提諾斯(Plotinus)及其追隨者的觀念中,人從他自身異化出來是真正的沉思之必要條件與過程,透過這個過程,人脫離並超越自身,且超越認識者與被認識者的分別,而提升到一個充滿神性的整體。異化代表著一個超越與掙脫,超越外在世界的束縛,掙脫現有的人性,通往神性或更高存有的境界(Nathan,1989)。

在聖經舊約中出現了「從上帝異化出去」、「從榮耀中沉淪下去」的語句。這是因人類原祖亞當犯了罪,違背了上帝的戒命,人類從「上帝的道路上」自我異化出去,人類與神疏遠了(李超宗,1989)。
其次,聖經舊約亦指出偶像崇拜的實質在於,偶像是人自己雙手所做成的東西,它們是無生命的物,而人卻向物跪拜,對物尊敬,崇拜他自己創造的東西。
人在追求物時,也使自己變形成物,他把自己的生命特質完全賦予他所創造的物,不覺得自己是有創造能力的人,反而只有在透過對偶像的崇拜時,才感覺自己的存在,這使得他變得與自己的生命力相疏遠與自己陌生(徐紀亮、張慶熊譯,1987)。

洛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在《社會契約論》中亦說明了人類為了逃離自然狀態禽獸般的生活,必須簽訂社會契約,將其權利轉讓給整個的集體,即為國家,國家是具有意志的實體。
其實盧梭的全部著作可被理解為一種反對社會不平等的抗辯書,因此,盧梭的異化概念不僅是限於在權利「轉讓」的意義上來使用,它更重要的含義應該是對現象世界中「疏離」的批判,也就是自由與必然、理想與現實、主體與客體、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關係。如他曾在《愛彌兒》及《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中提出,文明使人腐敗;背離自然使人墮落;人變成了自己製造物的奴隸等概念。總而言之,盧梭的異化思想主要是對支配、強制、奴役、不自由等否定性價值的批判(王曉紅,2005;李常山譯,1986)。


整體而言,個人接收到的是...
手段與目標的混淆。

人應該要活出自己的,但是因為這樣太飄忽了,所以訂立原則想法來做為參考,但是久而久之這些參考就變成需要依循的規則。

人應該要謙卑面對世界的,但是因為這樣太累了,所以創造出可以寄託的偶像,把慾望寄託於其上,滿足貪心的需求。久而久之,慾望跟貪心的偶像象徵,取代了一開始應當的謙卑。
人應該要活的有意義的,工作的有意義的,但有意義太難懂了,所以就選擇錢多事少離家近的,久而久之,意義就喪失了。

人應該要為自己付出的產物感到驕傲或喜悅的,但是分工精細提升效率之後,已經搞不清楚自己產出的是甚麼,久而久之,就只能為了一份薪水而感到喜悅了。

人應該要去信仰,去認清行為舉止的方式如何才是合宜,但是太複雜了,所以專家學者們簡化了所謂合宜變成五大七大二十大你必須要知道,久而久之,判斷力就失去了。

神,信仰,要去探究追尋美善,恢復人性,回到單純的世界觀,但同時要跟複雜的社會系統整合,兩者之間的矛盾跟距離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不大是只在於一念之間,找到切入點就可以被整合。不小是...思維想法,找不到就是找不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ad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