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起源

石田裕輔,不去會死。

有部電影,叫做練習曲。有句名言:”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去做了。”
於是一個三十年閱讀累積起來的夢想,2007年石田裕輔種下的種子,2009年許下的目標,多年來對社會的關懷,決定踏上這條跨越亞歐的遠征路線。以一個台灣人的角度,或更廣闊點的華人視野,透過腳踏車遠征的經歷看到我們所處的亞歐世界,並傳遞遠征所帶來的世界探索,以及冒險教育的價值觀。


遠征的意義


 

三千公尺的環境,是慵懶驕陽,是一地雪白,是陰雨綿綿;從十五度到負四度的環境,空氣稀薄著,帳篷外也許已經結霜,一覺起來外頭的水壺已經結冰;收帳,炊煮,打包,離開,揹著十五到二十公斤的背包,氣喘呼呼的登上山頭,有群山萬壑或者霧氣瀰漫。也許,人生就像是爬山,就是設法達成目標的過程,也如同登山,需要很多的堅持,跟互相協助。

 

獨木舟的印尼民丹島繞島遠征,與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的夥伴面對海風以及洋流的海上跑步機,仰賴夥伴或自己手中的地圖與儀器判斷方向,連續七天的四點起床五點半下水,下午五六點上岸,穿在身上的衣服浸泡過海水風乾後就如此過夜。完成遠征不只是完成遠征,是一個跨出舒適圈的過程,是一個對自己對伙伴更深刻認識的過程。


 

零下二十度的白色世界,在結冰的湖面上炊煮就寢,在積雪中踏出路跡,改變著雪橇重心,吆喝著狗兒前進。再一起完成事物過程中感受團隊互相的依存,也感受自己心中大大小小的心路歷程,一群熟悉的老朋友之間,反而有著更多可以在乎比較的歷程,然後發現那些比較多麼傻氣。 然而一趟極地的生存之旅,才原來許多以為不可能的事物,其實是可能的,蘊藏在自己心裡,與四肢百骸間。


imageimage


十八年的遠征,國小國中高中大學,一個個的山頭,越攀越高,心中沒有羅盤,只是跟著人走,原因理由不明。人生的遠征在研究所畢業開始,最後台大資工系所畢業卻踏上冒險教育的路途,離開康莊大道而踏上人生道路的遠征。

提起遠征,遙遠意味著未知,而要征服的並不是誰,而是自己的軟弱。帶著自己的軟弱,堅持著踏出步伐,解決路上遇到的挑戰。人生就是一場大遠征,職場與學業也是一場一場的遠征,已經完成的遠征,還在路上的遠征,在前方還是未知的遠征。

你的遠征是什麼呢? 你在路途的哪裡了呢?


遠征的目標


我的遠征之路,除了完成挑戰成為下一個跨亞歐的單車旅行者之外,更大的期許是:

基本期許
1) 親身與這個世界接觸,讓自己的五官滿足自己的求知欲望,而不只是依賴書籍媒體傳播。
2) 反思整理所見所得,試著為被充滿統獨色彩的台灣社會,帶回不同的世界風景。
3) 傳遞單車遠征的價值,整理遠征的資料與心路歷程,讓接棒者可以省下一些力氣。

期待效應
1) 讓年輕學子們開始追尋踏上專屬於自己的人生挑戰;
2) 讓父母親友們能理解體諒並鼓勵協助孩子去面對專屬於他的挑戰。
3) 希望能驗證一個信念,當全心全意的完成一件對社會有意義有幫助的挑戰,那麼更大的挑戰,更多的資源,會準備好進一步考驗一個人的智慧與勇氣。

對學校學生而言,念書 vs 興趣
對社會人士而言,工作 vs 旅行
其實就是, 社會期待 vs 個人價值


我是自私的,沒有能夠符合社會期待的以五子登科為目標穩定的前進,沒有能從父母親的肩膀接過生活的擔子,過更好的日子。社會價值,失格。

我是自私的,想要證明自己能力,想得到英雄的待遇,想要踏上新奇的冒險之路,卻沒有能讓父母親為這趟旅程對於人生或是旅途上的安全能夠有信心。父母在不遠遊,失格。

同時我是無私的,因為以上的期許,以及以下的解釋,因為自己有經驗與能力,所以必須要完成挑戰,帶回一些不同的事物﹗﹗



關於台灣與世界的個人感想


圖資來源:

2007年的主題是練習曲,以踩踏的速度認識著台灣。
2008年的主題是背包客旅行,澳洲的打工,從新加坡搭著巴士穿過馬來西亞,泰國,寮國的一段歷程。

當台灣反覆撥放著泰國紅衫軍很危險的畫面,但身在泰國的我感覺不到一絲緊張。
在那些土地上面發生的事情,在台灣幾乎都未曾耳聞,
一家大小拿國旗當披風的澳洲國慶日,民眾對國家如此的認同。
寮國年輕的和尚來自遙遠偏鄉,為了改善生活求學而出家前往大城市。

回台看著四五台新聞節目報導同一個新聞同一個畫面,或只是網路的翻拍,
似乎只是放大既有刻板印象,但是對於需要深入追蹤的,需要去調查釐清的事件卻只是輕輕掠過,    
在政府媒體有意無意的忽略或引導之下,我們是否能穿透表現看到土地上真實的面貌?
像是,爭議已久的台灣與中國二元,獨立或統一的是非選擇題,但是我們到底多了解台灣呢?

    
台灣認同

台灣不像澳洲,國旗是一個很明確又有點模糊的認同,它需要被高掛,期待能夠在國際場合出現,但它是否能代表我們仍是一個持續討論中的議題。我們不是寮國,求溫飽求改變生活的焦慮似乎不再像寮國般的迫切,於是我們開始思考到底我們是誰? 甚麼是台灣? 我們對台灣這個詞彙的認同是甚麼?

為什麼我們強調悲情,抗拒著政治,質疑著政府? 我們的驕傲與痛點是甚麼?
    
柯文哲說,台灣有文明沒有文化,因為每個統治者都為了統治方便,洗去之前的文化記憶痕跡。228事件的本省外省衝突,狗去豬來諷刺著日本的離開與國民黨的接管,也許`就是一個近代的範例?或更靠近的藍綠惡鬥,執政後對於對手陣營的政策通常是中斷與反對而非延續?
    
如果更深的探究台灣的歷史與文化,其中1949的民族遷徙影響著台灣政治經濟文化,而我們是否真的認識過海峽對岸的中國,是否曾經脫下吹捧或是厭惡的眼鏡,看到真實發生的歷史與當代,然後從中看到生存的機會與限制?


與世界的交集


     image

imageimageimage


有此一說,台灣所謂的世界觀就是混和美國,英國,日本,與中國。
那麼,除了仰望西方社會,讚美日本社會,看不起東南亞國家之外,我們認識世界嗎?
又該以甚麼角度方式去了解? 世界,台灣,如何讓這裡者能夠融合於一而不是獨立的兩個概念? 

台灣跟世界的文化交集,恐怕就是代表東亞的儒道中華文化;以及與之比肩的東方文明伊斯蘭文化,以及歐洲的文明。於是這是一個探索的路途,於是如何一路向外探索著世界,向內探索著台灣的歷史。也許這三本書加上佛經,可說是歐亞大陸的主流文化。


長征之路

image

圖資來源

對日抗戰前夕,國共不兩立的國民黨發動第五次剿匪,優勢兵力包圍壓境,共產黨在國民黨各部隊間趁隙突圍而出,開始一段艱辛挑戰的路途。一路在戰略戰術上,在與百姓民眾關係上,似可見未來毛澤東與蔣介石的拼鬥結果之端倪。此路線是對中國具有象徵性意義,期待透過完成這個旅途,向當時的共產黨致敬。

絲路東段

image

圖資來源

從西安開始走入中亞,張騫通西域,玄奘大唐西域記都曾走過這條路線。過去稱為土耳其斯坦,當今維吾爾族與漢族互動緊張的地方,當今中國亟欲設立高鐵,往西打開運輸交通的路線,中國境內伊斯蘭文化最盛之處。

絲路西段

image

圖資來源

以伊斯蘭為國教,以宗教為原則管理國家的地界。曾經的古波斯國,海洋絲路興起前的交通驛站,同樣是伊斯蘭國家卻有不同的想法看法,尤其伊朗土耳其分屬什葉與遜尼教派,兩者異同值得了解。歐洲國家干擾伊斯蘭國家內政由來已久,伊斯蘭國也因此而興起,需要密切觀察路線安全。

十字軍東征+工業革命

image

圖資來源

歐洲想要以武力打開伊斯蘭市場,以宗教的十字軍東征為名,進入亞洲。鄂圖曼土耳其畫稱為今日土耳其,奧匈帝國化身為奧地利匈牙利,普魯士帝國化身為德國,在這塊征戰頻頻的火藥庫巴爾幹半島,曾經的故事為何? 怎麼孕育出今日的歐洲價值,而歐洲價值是否還引領風騷?

社會企業


image

資本主義走到了盡頭,慈善中心未必能夠永續,兩者之間的社會企業出現了。
中國,歐洲,有哪些有趣的機構呢? 也許可以觀摩學習。


募資方案:

     200  僅明信片謝卡(現成的)
     500  明信片組8~10張(自拍錄程美景)
     1000 鏈條紀念鑰匙圈
     1500 分享的圖文書
     2000 分享會+明信片+鑰匙圈
     3000 分享會+明信片+鑰匙圈+圖文書
     我暫抓  有找到製作廠商估價


 千年一嘆 歷史學家 哈布斯堡 的滅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奧匈帝國的解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ad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