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寫這篇是因為,整理美國行的紀錄,想起前篇文提到的TAF,它用了兩三行字定位自己.那麼我們呢?
這是我的觀察與敘述,各位有不同的敘述方式會更棒!!
----------------------------------------------
??
大的角度:
社會資源的媒介,透過企業訓練與企業結緣,於是能夠協助善盡企業的社會責任,將資源有效的運用.
希望校園,and..少年OnLightOBHK精神號
教育理念的引入,透過與國外教育相關組織的交流,於是能夠協助引入改善或建立教育制度,協助台灣孩子的成長.
EL,引導討論
環境教育的發展,透過戶外活動的設計帶領以及相關思考的引入,使國人與自然環境的距離保持尊重的距離以及親近的態度.
LNT
**************實務上的努力:
透過體驗教育的引導討論, 針對社會工作的協助,使迷途或弱勢的孩子有機會重新思考如何融入主流社會,
高關懷高風險/原鄉少年/and?
針對教育工作的協助,使汲汲於課業的孩子有機會思考如何溝通合作與團隊的意義.
台北台南縣市國高中為主(!?)大專院校
針對社會團體的協助,使組織個體中的不同考量有機會思考彼此目標以及溝通帶領上的異同.
---------------------------------------------------------------------------------------
很多時候,當你找不到一樣東西,相當程度最好的方法是自己打造一個,是好是壞至少有個東西可以參詳.
體驗活動是一種討論的架構因為有太多實際上的互動可以在腦海留下印象,於是可以作為討論的語言.
文字紀錄是一種相對薄弱的方式,架構更浮動,訊息更大量,但也是能夠跨越時空跟不同場域的人對話的工具中最輕便的方法..
我們都需要理由,到底我們在為何而忙?在哪個架構下忙碌?
一切努力的目標有沒有一個解釋?每個人要怎麼認知到自己的貢獻是什麼?
我們是來學習的,學習也該是為了更好的貢獻.
那什麼樣的貢獻會是比較符合組織特色的?
好事兩個字,能傳遞出來的訊息太少.
我們要怎麼定位自己的貢獻呢?我們應該有什麼權責呢?我們要怎麼才能覺得自己有成長而且有doagoodjob呢?
坦白說我們沒有大企業的資源留人,那麼更需要共享一些使命價值,讓我們在疲憊之於還能夠握著什麼念頭,在醒來後繼續努力.
政府單位非營利組織企業..e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