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OB (4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始終還是摸不透,一切的始終。

也許出現在陌生人的面前,就開始像個笨蛋。

或許,只要試著表達不確定的思緒就像個白癡。

因為,不敢誠實吧。

心情起伏著,營隊即將開跑,心情卻有如糨糊。

許多該完成的事情等著吧,但心裡卻沒有一個底,到底有哪些事情必須完成? 像是孤魂野鬼,游游蕩蕩,卻不知道這個階段的使命如何界定。

認識了地形,了解了醫院所在。

然後呢? 這是這幾天會用到的場地,但是再怎麼解釋也沒辦法呈現畫面,有了畫面也只有片段的情緒。所謂的真實,是要靠承載力強但容易誤讀的抽象文字,還是用即時的口頭敘述作為思考的引線?

在大賣場逛著,採買。

看著我沒有看過理解過的菜單,看著上面做著我不懂得的記號,陪著逛了一趟超市,然後呢? 是我太不進入狀況? 是我顯得太顢頇無能? 恐懼著犯錯,於是沒有挺身而出。當你沒有挺身而出,往往有人就接手將問題解決。

文章標籤

dead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an 12 Sat 2013 12:02
  • 路徑

早早的就寢,六點半醒轉。

又是掃墓的時節,又是一年的時光,相似的場景,但是同輩的堂兄弟姊妹,都已經成了家,即便沒有孩子。發現自己又落入一個情境,像是同學都當了兵而自己還在念書;家庭的概念對我仍淡薄,一如那時的軍旅生活。

一直都不是積極正面的健談者,兄弟姊妹也少有油嘴滑舌者,於是短短的互動時間,像是試著水溫,謹慎地丟出一個個短命的話題,輕易地無疾而終。

還是不習慣說故事,儘管沉默的時候就是在等待一個故事,但也許是教育的遺毒,我們習慣不多話,或是習慣說中肯的話語。想要打破這樣的循環,卻發現自己的心裡沒有辦法有足夠的建構。

在OBT的日子也多了一年,發現自己對於自己的腳色介紹得更自在,也許是與其介紹企業訓練,新加玻OBS青年的領導力課程似乎更有畫面,新加坡,登山,領導力,自我管理…

是親戚們對於我身處的產業儘管不很了解,但是心理上有了準備? 或是更有畫面的工作敘述,帶起了比較真切的話題? 究竟生命,人生,甚麼是重要的 ? 究竟自己的路是走窄了還是走寬了? 而我,快樂嗎? 應該是吧,我想。

墳上散滿了紙,黃紫千紅的一片。

線香燃燒著,鼎盛的香火蒸騰起裊裊的煙,墳前一片迷濛的煙,幾許嗆鼻。

香燒了,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歪頭看著別人家裡的互動,感覺好多生活的交集,朋友的交集,平實的故事互動著,一種穩定平和的氣氛。回想家裡似乎革命的場子,總是有路線之爭,其實也不過是對事實的不同詮釋角度,以及過了頭的期待被接納,於是沒有人能夠滿意。

文章標籤

dead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承諾,不敢給承諾,對自己沒有信心,不知道如何應對承諾的失敗。人生必然有風險,不願主動承擔風險,反而無法掌控風險。

秩序,要求,試圖討好,期待被摸頭,太過試圖滿足學生/同伴的期待,
失去自我意識,反而難以溝通合作。捉摸不定。
太多被接納的期待,不能夠坦然接受不同意見。

Where is my battle field? goal? 把握資源打仗。Does the detail matter?
What is my real goal? less dependency to uncontrolable environment?

What is my passion? AS an indenepent human, soul.
What is OBT’s plan? AS a staff..

文章標籤

dead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Feb 29 Wed 2012 01:16
  • OBT

對企業而言,
教育訓練的投入,對員工就是正面的影響。
個人感覺,認真要討論甚麼的公司畢竟是少數。
若沒有特殊需求,
似乎都是從其實認識工作夥伴的溝通與問題解決模式,反思團隊整體的氛圍,
延伸到組織的管理,目標的設定,衝突的管理等等。

期待課程能傳遞教育意義,以爭取企業或員工對教育事業的認同,
對OBT能夠有更多的支援與協助。

***********************************************
但,企業要怎麼跟我們合作? 我們到底在忙甚麼?

dead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an 26 Thu 2012 23:58
  • MurMur

非營利組織這個身分,重要嗎?
那不過是一個詞彙,一個稅法上的優惠。

至於實際上在做甚麼,只能憑藉良心。
也就是當我們能說服自己,我們已經盡我們所能,不管多少,
那麼就可以理直氣重的覺得我們是非營利組織?
 
急切的,迷惘的,
我試圖挖掘著非營利組織這五個字的內涵,
也許就能夠拿這五個字說服自己,
為什麼自己還待在這裡。

文章標籤

dead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thevirtualgreenexpo.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92%3Ajennifer-seydel&catid=55&Itemid=61

jennifers_web

Jennifer 帶著一個教育者的三十年以經驗進入他的角色,Green Schools National Network(一個連結健康與綠環保概念的個人或組織[非營利,企業,公部門…]的組織)的財務秘書。她現職為一位遠征式學習的學校設計者。遠征式學習也就是著一個使孩子及青少年準備好在不斷變化世界中成功的目標,與既有學校以及新設立學校合作的非營利教育改革組織。 EL包含了165間學校,在29個州服務了四萬名升,以及四千名老師。 Jennifer 與EL網路內不斷成長的綠學校一起籌劃著。

在她與EL工作之前,Jennifer 曾是麻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的斯普林菲爾德大學教育系副教授。以一個S.A.G.E. 的專案負責人,Jennifer 設計了於教育與諮商領域同等大學學歷的S.A.G.E.教育課程(S.A.G.E. 專案為一大專院校社群合作設立以釐清斯普林菲爾德高中高風險學生的需求)。從此課程畢業的70名學生已經踏上成為在新英格蘭的許多都市學區學校的領導者或改變促進者。

在她的 K-12(幼稚園到高中生)教學生涯中,Jennifer 在小學以及高中教過 體育,健康,生物,以及特教。 在夏天,他位不同的青年發展組織帶領青少年在野外及腳踏車冒險。 她也曾在一所在伊利諾州昆西的大型社會服務機構, Chaddock , 擔任員工發展以及訓練的負責人。

Jennifer 從愛荷華州大學獲得她在體育的大學學歷,Lesley學院及奧都邦探索研究院的環境教育碩士學位,以及新英格蘭的Antioch 大學 環境教育的博士學位。(環境教育: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人類如何與自然界互動以及永續生存的教學整理。)  她對於支持環境文學以及生態認同的課綱設計以及環境學習的熱情已經成為她生涯中的共通題材。

Seydel 博士與其丈夫Mark Heininger現住於威斯康辛麥迪遜, 以及她們四腳的屋友,Sadie, Mystery, and Repeat。


dead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22 Mon 2011 22:55
  • 斗室

簡單的行囊,山下添購了些,IKEA買了點,不很整齊很有些凌亂,斗室就是我的天地。

如今拆去了床,更顯得簡約。

野性的呼喚中,巴克從老法官的家犬,不期然拉過了雪橇,最後呼應了野性的呼喚,最後縱身於山林。

辦公桌前的日子不是我的人生,我不知道為什麼對那樣的日子感到恐懼想要逃跑。

那每個月能夠入袋的薪水略高於現在的收入,至少花起錢來可以少考慮幾秒鐘。

但我迷惘著,我不知道銀行裡的數字漸漸累積的意義是甚麼。

現世的一切始終會消逝,所有的裝潢遲早會陳舊,如花的美貌必然會凋萎,

於是一切的意義開始變的虛無透明,那些物質的一切,到底意義是甚麼?

原來,意義有兩種吧。

一種是讓人在新經驗中感到刺激,於是忘記在這高度發達的世界,

dead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010, 4, 8, 生命中的里程碑。

我轉 身,拂去身上的科技星塵,撒上泥土的氣味。

戰戰兢兢,又癡癡傻傻,有時腳步穩健,有時連拖帶爬的走遠看遠。

舞台上,在遊戲的背後,甚麼樣的話語撩撥了人心,震撼了心弦?

舞台下,為舞台做的準備,除了需求釐清以確保台詞,還有食衣住行的處理。不知為什麼覺得自己像是托盤子的小二,做起決定來遲疑再三,一個勁的答應未必能做到的事情,對於未知有太多擔憂恐懼,於握是像是研究生的症候群,試圖逃往一些不需要做決定沒有壓力的事情去掌握。

終於,一個段落。

並不算是很優雅的飛身下馬,也不算是摔下馬來,只是暫時不需要跟企業客戶周旋了,應該歡呼,又有點失落,豐富的業界環境,光認識各行各業就已經有趣,各行各業都有相似而不同的問題也很有趣,偶爾的出國訓練也是Bonus。

不過也一如當初的期待想法,心中嘟囊,覺得再多的話語對那些成人恐怕也都沒有太大意義。但是對孩子而言,一切經驗都彌足珍貴,都是未來思考的基準點。 而如何產生最大效益,似乎才開始有了動力?

像是一半自願,一半因應組織發展,換了跑道。

dead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我有限的理解,

Team Building 算是企業的用語吧。

基本上就是企業希望告訴員工一些想法,

但用講的大家聽聽就算了,沒有用。

所以希望透過活動的設計傳達想法。

所以期待或高或低,而願意付出的成本自然也或高或低。

至於達成的效果有多少? 而多少成分是玩玩而已?

畢竟Team Building 可以很有教育意涵,

但一定要有趣,have fun 也許會是在很多期待之前,

因為可能動用到假日,因為只是期待是有教育意義的旅遊,

像是校外教學是要去六福村還是故宮?

去了故宮就改變了校外教學希望出門踏青的期待嗎?

有沒有效果? 據說還沒有有效的衡量方式。

但以我短短一年經驗,我說TeamBuilding 其實是催化劑。

人本來就有溝通合作的需求,透過課程的帶領與討論,

課程活動中協助學員溝通與合作的模式建立,

那麼也許就可以建立真實世界的模式。

說了那麼多課程,其實回到現實的世界,還是在於團隊的決策執行。

不管溝通信任領導問題解決等等等,都一樣。

其實認真來說,這也是企業唯一期待的目標。

課程的內容也就是有趣的問題解決活動,

從中去思考目標團體面對決策與執行時,

有哪些特質值得加強或減緩。

一如以我國中三年化學的概念,分子之間本來本來就會有作用。

像是氫氧本來就會化合成水,只是形成的速度快慢不同,

與元素的活性有關。

元素的活性是固定的,而人的活性是先天後天形成的。

分子作用的速度可能很劇烈到起火,也可能很緩慢到沒有感覺。

這時候如果有催化劑的介入,控制作用的速度,就太好了。

ˊ

http://www.kaxii.com/huaxue/zuhuaji/baidu_50798.html

這篇「慢性子」與「急脾氣」講化學講的挺好。

從化學套到團隊四階段而言,

形成期需要多一點溝通信任,才能夠加快團隊的速度。

風暴期需要多一點衝突管理 問題解決,才能控制風暴產生在一個可接受的速度。

規範期需要多一點領導配合 決策形成,像是減少個體間合作的阻礙。

績效期,是團隊已經從個別元素組合成新的分子,要如何打破或重新融入,需要加入甚麼元素來激盪?

這些速度,都關乎人的思考方式,互動方式。

而TeamBuilding 有沒有效果?

就像是是否針對這些元素選對了化學藥劑。

只是實驗室裏頭一切都有數據可以量測,

而真實世界裡頭,只能憑經驗判斷,加上一點點的測試跟直覺。

經驗來自於訪談,測試來自於訪談的互動,跟課程當天的狀況。

直覺來自於個人的生命歷練,對於學員腦袋裡在想甚麼的掌握度。

那麼,才能有效的協助企業主傳遞想法,加強或減緩特定行為。

但所謂有效,也是個賭博,只有訪談者或訓練員心裡有數。

或者再怎麼說都是間接對團隊有所了解,

所以其實根本掌握不到團隊真實相貌?

學員的狀況,無法肯定。

課程設計是否符合學員狀況,多一層變數。

所謂成功其實與主管的期待更相關,

主管的真實期待,是否能切實釐清,又是一層變數。

所以,課程的訪談規劃與執行,

考驗對課程效果的掌握度,

更考驗對於目標團隊的掌握度,

其實是考驗是否找到對的人,問到對的資訊。

也就是考驗訪談者或引導員,對於人的認識與熟悉程度。

對於對象是否會顧慮甚麼,知道些甚麼,

可以問些甚麼有很快速的機智反應。


dead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與炳煌的訪談中,感覺炳煌會把自己想像成企業主,

      認真思考企業經營會遇上的困難,

      已經有的因應方式,以及除此之外可以怎麼因應?

      如果這些因應的方法

      沒有被提出,被提出後不被採納,採納後無法奏效,

      為什麼?  

      然後才是我們的課程怎麼協助企業找到方法,採納並執行?

      也許多半是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勇於提出想法,勇於接納想法?

      群我關係,問題解決,就是在提出想法跟接納想法之間吧。

      這也是Team Building的一個解釋?

    • ----

  • 說故事的力量,因為故事能夠以真實的影像,連結到每個人的生活。

    抽象的敘述,根據每個人的經驗在腦海實體化而真實。

  • 而所謂Team Building,或者說體驗教育,

    也是一種說故事的方法,或者說是以遊戲為主軸,引發出團體中每個人的故事,而引導員做的是對這些故事的整理,篩選,以確保這個集體說故事的調性走向,不至於與帶領者的期待相差太遠。

    而帶領者的期待,就來自於那三個圈圈。

    只是這個期待相當程度很抽象,

    引導員必須能從真實世界的具象故事提出抽象性以轉化到遊戲的具象規則,

    再期待遊戲能夠引發真實世界的反應,針對遊戲中單純化的環境討論,

    再同理到真實世界可以怎麼做。

    http://www2.wunan.com.tw/download/preview/1ING.PDF

    一直在覺得遊戲這東西很妙,記得聽說過遊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途徑。

    在遊戲的模擬中,孩子能夠對於複雜的概念有個基本的認識。

    印象很深的,在坪林的漁光國小,看著孩子循著籃球場上的標線前進,

    不為什麼,沒有指令,沒有期待,就只是在籃球場上消磨時間,

    反正家長在一旁聊天。

    似乎是所謂的流暢理論?

    所以,適當難度的遊戲永遠是受歡迎的。

    難在適當難度怎麼拿捏,難再遊戲要引發出的故事是甚麼?

    我們說,要談什麼?

    也許意思就是,要說甚麼故事?

    然後這個故事,才會在每個人的心裏生根--

    如果這故事跟他的生命有關聯的話。

    不是甚麼創新見解,就是試著做一些註解,Remark..

    個人觀察挑戰在於,

    1. 要團隊思考的是什麼?決定要說的故事是什麼?

    2. 用什麼遊戲來串起這些故事?

    3. 如何調整遊戲,讓參與者在遊戲中能有預期中的感受?

    4. 如何營造安全環境,讓參與者參與完之後,能夠分享心理的想法?

    5. 預期外主題的處理,抓魚理論-- but 怎麼輕輕放走大魚,怎麼抓起小魚,都是學問。

  •  


dead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03 Wed 2011 00:51
  • ELC

  • Concrete experience, What, so what, now what.

    朗朗上口的循環圈,在帶領課程之後才知道這到底是甚麼意思。

    Concrete experience, 是現實中共同經歷的一個經驗。

    所謂的Game1 , Game2 , 都是一段經驗。

    一起成功一起失敗一起笑一起僵持,

    只要那一段經歷是共同的,那麼就是一個討論的焦點。

    或許,因為我們都在意著別人的看法,跟自己相同與否。

    不過當無法控制發言的熱度,

    也許冷淡到無以為繼,或是熱絡到無法整理,

    於是分享者的想法沒有辦法傳遞到多數人。

    有了Concrete Experience之後,

    由於這個Experience 有無限多的面向,

    每個人實際的位置不同,思考的角度也不同,

    每個人會在一件事情的不同面相上思考。

    一張椅子,

    有人在想顏色,有人在想重量,

    有人在想過去經驗,有人在想可能應用。

    所以必須問一些,剛才經驗是甚麼? 印象深刻是甚麼? 

    勾出一些獨特的,帶點爭議性的,敘述不清的說法,值得進一步釐清。

    釐清的過程中,漸漸有一個What,孩子跟指導員都明白了,

    指導員也想要討論的,就進入了 so what的階段。

    發生了甚麼事? 發生了會如何? 為什麼? 

    相似於Concrete experience的面向很多,

    一個經驗可以引發出很多重的感想。

    有些正面有些負面,有些空洞無趣,

    那麼接下來要以哪一個情緒先分享討論?

    這就是引導討論中試著找出So What的主軸,

    好在Now What中詢問如何正面的面對下一次? 

    引導討論是一段聚焦的過程,

    像是一種議事規則,釐清確認,

    這個當下討論的想法是甚麼。

  • Edit · Delete

    還說Team Building

dead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開始會很疑惑,這份工作到底該怎麼定位?

帶領一群人做一些有趣有意義的事情? 但有意義怎麼界定?

難道別的團體就缺乏意義嗎?

 

一個案子昨天剛落幕,洄遊專案,關於水保局農村再生的案子。

這次的合作模式,是與公關公司合作,再轉包。

廣告行銷的公關公司,目標是要讓行銷對象感受到亮眼。

這次的目標,是十組學生團隊,課程中彼此思考互動溝通之餘,

參訪成功案例南埔社區,再檢討思考自己的設想與當地可能的距離,

與所有同學分享。

 

這次合作,關於帶領學生思考的部分交給我們,

也就是我們常操作的平面遊戲,讓人思考怎麼跟人合作互動。

而公關公司,負責的大概是產出高品質的影音文字產品吧。

像是全程的攝影拍照,安排聯絡活動的前後種種。

 

前兩天的課程主要由我們負責,炳煌賣力的參與帶領討論,

希望學生能拿出更好的成果,更開放心胸的互相分享資訊,

為農村多盡一些心力。

 

第三天的活動安排,就看得出差異點。

影片觀賞,靶心圖討論,這也是我們能掌握的。

社區踩踏,聽導覽農民的心聲,這也是很好的。

豐盛的午餐後,全部人一起搓"湯圓"(儘管形狀不同..)

搓湯圓,是競賽, 競賽評分的意義?..我不了解。

在搓完湯圓的前後空檔,

 

原先的思考是與當地居民進行更多的討論與交流。

但想來是為了製作出團隊熱烈氣氛的影片,

公關公司則是推動學生去創作練習隊呼這件事情。

到最後,進行經驗分享,期待是各組到齊,

都可以聽聽別組經驗到收穫思考到了甚麼。

 

但此時隊呼的拍攝還沒完成,

於是大團隊等小組的隊呼拍攝。

感想是,是因為腳色的不同,所以執著的不同。

公關公司的目標是行銷宣傳,影音的產出才是優先的。

而我們內部經常聽到的討論,是怎樣讓學生思考,感受,分享。

這是一個差異點吧。

 

但也相對的,思考感受跟分享,沒有影音的紀錄剪輯的話,

只有參與者的口碑,沒有辦法進行行銷與宣傳,這似乎也是一個特點。

只是相對活動公司,大家開心,競賽,紀錄,精緻飲食,

耳目一新的流程安排等,到底學生學習了甚麼? 似乎並不是重點。

從我們跟ELS 引入的一些資訊,在這次課程也有派上一些用場。

像是常見的靶心圖,甚至訪談的一些想法技巧等。

 

所以相同的是,一樣要調配一群人共同做一件事情,安排食宿交通。

但是差別的是,如何共同,如何分享,為學生帶來的思考學習,是不同的。

以上~


dead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知道是否有試圖對客戶分眾,再針對各領域思考?

腦海中的分類像是這樣的:

企業客戶:

 

- Have fun,營運良好,但希望旅遊更有意義,希望會議能夠有活力。

- 展現誠意,公司希望能聽到員工的想法看法,在有趣課程中收集想法。- 新人訓,使新人加速與組織的熱絡,或可藉此觀察新人的特質問題解決模式。

- 組織異動,合併,裁員,目標修正....,人員進入形成期需要重新認識彼此與環境目標。

- 組織狀況,長期決策方式運作方式不良,人員有不滿有意見,產生風暴需要調停衝突達到共識。

- 再創高峰,長期績優企業居安思危,期待高層領導者不受成功經驗侷限,思考如何再創高峰。

 

政府客戶:

 

文官學院,使一路考試遵循法規的高官們腦袋更開放些。

農委會企劃處,透過協助農會來協助農民改善生活。

農委會水保局,透過協助農村提出想法改善農村軟硬體設施。

北縣教育局,推行種子教師冒險王。

 

非營利客戶:

 

學校組織:各級學校,以國高中為主,兼大專院校。

社會工作:

德心德蓮,受過挫折的孩子,在挑戰的實現中找回成功經驗,以及互相扶持。

花蓮世展,同上。

...

...

...

各基金會需求不同。

艾森豪獎金,目標兩岸青年交流。

Ayusa,即將出國的青年面對挑戰。

扶輪社,.... Have fun..?!

溫世仁, ?

 

特殊專案:

LNT,以體驗教育方式宣導愛護大自然。

OnLight,首次以冒險教育進行長期規畫執行。


dead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校為何存在?美國文化中的全人教育思潮

整理自 學校為何存存在,美國文化中的全人教育思潮....

試圖解釋,體驗教育形成的背景。

AEE 網頁提到這個教育哲學脈絡: 美國進步教育 progressive education

體驗教育的代表杜威,同時也是這種教育學派的代表。

進步教育有兩個面向的解釋。

 

一個是因應工業革命的都市化以及工廠等社會變遷,

農莊生活走入歷史,家庭難以再繼續負責教育,

學校機構開始擴大的過程。

 

不難想像,此時的學校是以工廠為思考的概念,

一個概念是學校是為訓練馬上可以投入工廠的員工而存在。

所以遵守規定等守則是第一要務。

 

如此發展到一次世界大戰,因應戰爭有政治的考量,

學校同時是凝聚社會意識灌輸價值觀的所在。

同一個詞彙,在戰後有了不同的含意,

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體驗教育的前身。

 

戰後對於社會發展的一切進行激烈的批判,

因為美國的發展導致了社會嚴重不平等。

於是開始回歸到人的發展,

開始了以人為本的假設與實驗。

 

但以人為本跟社會化有所衝突,

杜威厲害的地方就是在把幾個看似衝突的念頭能夠整合成一個知識系統,

讓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彼此不矛盾。

dead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 facilitator is someone who helps a group of people understand their common objectives and assists them to plan to achieve them without taking a particular position in the discussion. The facilitator will try to assist the group in achieving a consensus on any disagreements that preexist or emerge in the meeting so that it has a strong basis for future action. The role has been likened to that of a midwife who assists in the process of birth but is not the producer of the end result.

引導員為協助一群人瞭解他們共同的目標並不在討論中扮演特定角色以協助他們計畫與達成目標的角色。引導員會嘗試協助團體在已存的或會議中產生的異議達成共識,故對未來的行動有著有力的基礎。 這個角色曾被比擬為協助生育過程但並非結果產生者的助產士。

Definitions


There are a variety of definitions for facilitator:

引導員有幾種不同的定義:

  • "An individual who enables groups and organizatons to work more effectively; to collaborate and achieve synergy. She or he is a 'content neutral' party who by not taking sides or expressing or advocating a point of view during the meeting, can advocate for fair, open, and inclusive procedures to accomplish the group's work" - Doyle[1]


一個使團體或組織能夠運作的更有效率使合作並達到協力的人。 她或他是個在會議中藉由不選邊站或表達提倡特定觀點已達到內在中性的一方,能提倡公平,公開,整體步驟使達成團體的工作。 - Doyle[1]

"One who contributes structure and process to interactions so groups are able to function effectively and make high-quality decisions. A helper and enabler whose goal is to support others as they achieve exceptional performance" - Bens[2]

一個能對互動貢獻架構與過程如此團體能夠有效率的運作並做出高品質的決策的人。 一個目標在當他人達到優秀績效時支持他人的協助者及能力賦予者。 -Bens[2]

  • "The facilitator's job is to support everyone to do their best thinking and practice. To do this, the facilitator encourages full participation, promotes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cultivates shared responsibility. By supporting everyone to do their best thinking, a facilitator enables group members to search for inclusive solutions and build sustainable agreements" - Kaner[3]


引導員的工作在於支持每一個人盡他們所能的思考與實踐。為了如此,引導員鼓勵完整的參與,表揚共同的理解加強共同承擔的責任。 藉由支持每個人進行他們最好的思考,引導員使團體成員能夠尋找整體的解決方案,並建立能夠維持的協議。Kaner[3]

Types

Business facilitators

Business facilitators work in business, and other formal organisations but facilitators may also work with a variety of other groups and communities. It is a tenet of facilitation that the facilitator will not lead the group towards the answer that he/she thinks is best even if they possess an opinion on the subject matter. The facilitator's roles is to make it easier for the group to arrive at its own answer, decision, or deliverable.

 

Training facilitators

Training facilitators are used in adult education. These facilitators are not always subject experts, and attempt to draw on the existing knowledge of the participant, and to then facilitate access to training where gaps in knowledge are identified and agreed on. Training facilitators focus on the foundations of adult education: establish existing knowledge, build on it and keep it relevant. The role is different from a trainer with subject expertise. Such a person will take a more leading role and take a group through an agenda designed to transmit a body of knowledge or a set of skills to be acquired.

[edit] Skills

The basic skills of a facilitator are about following good meeting practices: timekeeping, following an agreed-upon agenda, and keeping a clear record. The higher-order skills involve watching the group and its individuals in light of group dynamics.

引導員的基本技能是關於遵從良好的會議實務: 時間控制,遵從同意過的議程,保持清楚的紀錄。 更高階的技能包含以團體動能的光觀察團體與其中的個人。

In addition, facilitators also need a variety of listening skills including ability to paraphrase; stack a conversation; draw people out; balance participation; and make space for more reticent group members (Kaner, et al., 1996).

dead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幾乎忘了,曾經那麼積極的紀錄寫作。

幾乎忘了,曾經如此焦慮的過著日子。

如今,一種焦慮的消失,另一種焦慮的浮現。

過往的焦慮是,如此日復一日所為何來? 一個資深的軟體工程師並不會為我帶來比較多的肯定。一天一天過去,我無法區別今天跟昨天的區別,多認識兩行程式的寫法,多了解程式架構的哲學並不讓我感到寬慰--或許是因為,骨子裏頭希冀著跟人有更多的連結,希望被看到聽到,希望看到聽到,希望能夠看到喜怒哀樂,看到熱情與失落,而不是精準的冷酷,對錯的明確。

如今的焦慮是,那麼這條路我真能走的遠嗎? 多少前頭的夥伴為了種種的原因離開,而是否有足夠的持續的誘因讓我留下? 此時此刻的我是充滿好奇的東張西望,但會不會有一天這一切也會變的疲乏? 哈,在熟練之前的笨拙就已經想到疲乏的問題,似乎有點可笑。

如今的焦慮是,這條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的路,是否會是一個常態? 但這似乎也是一個個人的選擇?

一早,踏著輕快步伐面對未知的一天,不清楚到底自己會有甚麼貢獻,其實也不被期待有甚麼貢獻,只被期待著能夠多看多學多領悟甚麼,只被期待著哪一天能夠更快的貢獻一己之力。

當我口中喃喃像是小說家敘述著場景心境,宛如第三人稱的敘述自己如何在這個空間中行走,彷彿在自己身後的攝影機,我有如全能的上帝,無視一切的喜怒哀樂,期待與失落,只是穩穩的感受著自己此時此刻的活著,經過綠地的草皮,走下階梯經過人工的小水瀑,踏進華麗清爽的飯店地下室。

一日一夜,一日一夜,跟相同的人事物,不同的人事物互動,每天都是新鮮的吧。

學校機關,社會團體,企業行號,各自有各自的挑戰,但一切總得靠人來運作。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在江湖中人該如何自處? 如何跟其他成員競合? 一切的一切是如此的不需多言的自然而然,問題與解答都在混沌當中,而我們的角色,似乎是凸顯浮現問題,讓參與者能夠隨之思考並調整自己的思維。

dead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電話,陌生的彼端,嘟嘟聲的背後,那不知是正是邪,將碾過我還是贈我花的迷樣腳色。

撥號,等待,期待著對方能夠給我甚麼,有了期待就感到渺小,彷彿期待是一種不應當的罪惡,搖晃著尾巴等待著別人的善意。

開口,認知在崩解,根據有限飄渺的線索在心中幻想的薄弱劇情,在互動中一片片如玻璃破碎,對環境控制的失能,彷彿足下地面開始崩解碎裂。

業務,行銷,彷彿跟一貫的性格有所落差,實事求是的工程師,憤世忌俗的質疑者,

但在這瘋狂殘酷的世界,唯有人是一切的關鍵,與人溝通使人買單才是最強的技能,即便在動物的世界也當有動物之間的溝通方式,於是,一個業務,一個徹底involve的姿態,讓行銷業務進入我的血液,崩潰我的抗體,摧毀我的堡壘,擊垮我的恐懼,讓我從野獸的國度往人類的國度多踏一步,將我僵青的臉龐爛糜的皮肉森森的白骨穿戴整齊,讓我硬化的關節與肌肉開始活動,已經寂靜已久的胸腔開始運動,噗噗的心跳聲開始緩緩。

你要的是甚麼? 我有的是甚麼?

你比較想要,還是我比較想要?

業務,到底甚麼是業務?


dead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 Apr 24 Sat 2010 20:07
  • 人味

濃濃的人味,就是人味,人的七情六慾,人的情緒起伏,團體的生活,我好像回到一個原始的非洲部族。

身為最晚報到的新人,很幸運的所有課程在我報到後陸續展開,諸如EMT 的醫療訓練,獨木舟的操舟以及自救訓練,美國老師Susan的獨特教學方式。

諸多不同的元素,感受到自己似乎重新活了過來。

是人味,不同領域的專才齊聚一堂,又是為了什麼呢?

我是為了戶外活動加上對教育的期待,對於自己站在教育的某一個陣線上,在引進不同想法看法--所謂的體驗式教育--的先驅者的角色認同上感覺良好。

但是體驗式教育的魔力在哪裡? 只因為是有趣的遊戲嗎?

More than that. So, what is that?

新的領域,多少人在這焚膏繼晷,這是他們唯一的路嗎? 他們又為何選擇了這裡? 一定有她門的理由原因,至少這個地方的人活的相對有知覺,以他們自己的方法在認知這個世界,有著自己的評語。

另外這是一個對討論開放的組織,在試著建立別人團隊之餘自己的團隊建立也是一個考驗。 遊戲的遊戲規則是清楚的,目標是清楚的,而現實生活中要怎麼在諸多目標中得到共識?

而這也是有趣的地方,一個理念也讓我感到熱血的地方,但是它的組織發展遇到瓶頸,有遠憂存在,而身為其中的一員,加上看過一些關於組織變革的企業管理書籍,一種躍躍欲試當醫生的心態呼之欲出,但這種團體的改變豈是三兩天之功?

dead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久沒有在這爬格子了。

更久,沒有寫寫詩文排遣思緒了。

好像,總是為情所困的時候才會文思泉湧?
因為那是無法言明之事,只有強烈的情緒吧。

有點忙碌的生活不是理由,真正的原因是時間的運用不良,當準備要寫文章的時候已經眼皮沈重。真正的原因是因為不論是蒼白日光燈管下的斗室或是人員忙碌著的辦公室,都無法激起深夜對著文字喃喃吐真言的情緒。又或者,筆記型電腦的小螢幕鍵盤讓人心情窒礙?

或者,是初來乍到新環境的煩躁不安,過客一般的心情,每天都在保持著彈性試著配合環境,即便環境也沒有什麼要求,只是忘卻了自己要怎麼過自己的生活?

時間其實是多了,長期的目標是明確了,但近期的目標卻恍惚了。

不再是十幾二十分鐘的程式撰寫目標設定,或是試著修理被抓出的程式bug,然後若干時間的埋在程式裡頭理出頭緒找出答案。

新鮮感,肩上的責任尚輕,像是走馬看花的經歷引導員新血的訓練。

引導員,到底什麼是引導員?

dead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星期二三四五六,五天。

決絕的轉身,拿背影餵給穩定的優渥的日復一日,踏上更像是我的路途的未知前程。

偕同老爸老媽前往渴望園區,是為了投入一場華爾滋般的聖戰,戰鬥的目標是僵硬的思維,以相對柔軟的僵硬思維。

到底,什麼是OBT? 什麼是OB? 是初生之犢不畏虎,還是一個迷惘於生命目標的人無所畏懼--因為當你並不打算前往哪裡的時候,也就不會有走錯路這個概念。而當他不願隨波逐流,打算掌起生命的舵,偏往那激流操舟,那麼,就去吧。不管是為了激流後的風景,或是激流本身就是勝景,就去吧。 生命是一場賭注,不可能同時踏上不同的路途,選了這就是丟了那,當一個人不追逐金錢的最大化,事情會變的容易的多--但難的是,怎麼把金錢給放下,去追逐生命的意義?

下車,搬上行李,在調度的失誤中,該清空的房間完全沒有整理過的痕跡,於是轉而暫棲另一個房間。同樣的原房間使用者不在,只是東西堆了半房間。至少看來有點空間,將就將就慢不在乎的我就這麼住了下來,直到小小的風波掀起,不過在此按下不表。

到底,什麼是OBT?

一群人,就這麼進行了一連串的訓練。
組織簡介,體驗教育介紹,EMT急救程課程,跟課。

想起過往盯著電腦寫著程式,雖然產出的東西讓我覺得很沒勁,但至少能感受得到自己的價值在那片段片段的程式碼裡頭。而如今,不斷的吸收資訊,卻不確定自己到底未來產出的是什麼。

時間,很快的過去,不確定是否來對了地方,是否會得到我要的東西,是否算是跟菁英共事,挑戰是否夠艱鉅,會得到值得我離開電資產業的收穫 。 但確定的是,在這伙伴的情誼中,過的比過往的自閉快樂的多。 過往的自閉是每個人關在自己的隔間裡頭,同事的幽默感是個問號,每個人都專注在眼前的螢幕,或暢談著軟硬體的架構,優缺,而我只是漫不經心的恍神著。

dead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