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中國之行及其對中國教育的影響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
    是美國20世紀上半葉實用主義哲學流派的代表人物,同時也是20世紀世界範圍內屈指可數的教育家。

    他繼承了皮爾斯和詹姆士的實用主義哲學,將他們的思想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
    並將實用主義哲學推廣到教育、宗教、政治、道德等多 個領域,
    其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歐美各國興起的教育革新運動(「新教育」運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而實用主義教育思想於20世紀初期傳入中國,以杜威來、訪華講學為契機,該
    教育思想在中國的傳播達到了高潮,在眾多西方教育思想思潮中脫穎而出,
    成為「五四」之後在中國傳播最廣、影響最大的教育思潮。

    一、杜威訪華行程及主要講演 1919年4月30日,
    杜威偕夫人艾麗絲(Alice) 、女兒露茜(Lucy)一起來到中國,在此後兩年零兩個月的時光裡,
    杜威在中國各地巡迴講學,曾到遼寧、河北、山西、山東、北京、上海等13個省市,
    一共作了200多次的講演,內容基本上均涉及教育,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熱烈的歡迎,
    所作講演場場座無虛席,這些演講經過中文口譯、記錄、整理並校正後,
    隨即發表 在各種報刊雜誌上,有的則彙編出版。

    1921年8月2日,杜威離開中國返美,
    而其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在整個二十世紀20年代乃至三四十年代都影響著中國的教育。
    浙江大學教育學系博士 王劍依據北京《晨報》 、上海《申報》 、上海《民國日報》 、長沙《大公報》等近代報刊,
     及蔡元培、胡適、陶行知、蔣夢麟等相關歷史人物的年譜、傳記等的記載,
     並加以細緻的辨析考證,整理出杜威的中國行程以及主要講演概況表。
    .....

    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在中國的傳播 實用主義教育思想

二、 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在中國的傳播
    在1915年後中國興起的新文化運動和繼之而起的五四運動是一場思想啟蒙和思想解放運動,
    在這場運動中,中國急需理論的武裝和思想的指導,因此在這個時期,西方各種思潮 繁榮興起。

    而實用主義思潮在眾多西方教育思想思潮中脫穎而出,
     五四時期的中國思想文化 界形成了一股實用主義熱潮。

    有研究發現杜威是受到五四知識界幾乎比較一致歡迎的外國思 想家。
    當時活躍於文化舞台上的各派人物都表現出對實用主義的濃厚興趣和極大好感。
    如革 命民主派和早期共產主義者對杜威及其學說就大都表示敬意。

    陳獨秀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認為 ?
    實用主義可以與唯物史觀並存,因此表示 「相信尊重」 實驗哲學。

     毛澤東也曾信奉實用主義。 他在《湘江評論》發刊宣言中說,
     當前「中國就成功或者將要成功許多方面的改革」 「,見於思 想方面,為實驗主義」,
     把實用主義當做思想領域的指導性學說。
    直到胡適發表《多研究些問 題,少談些主義》時,
    毛澤東仍是從積極意義上理解實用主義哲學的,並且受胡適實用主義觀點 的影響,
    1919年在長沙發起成立了「問題研究會」 。

    周恩來在《天津學生聯合會報》創刊號上也稱「現在世界的最新思潮是『實驗主義』。
    ?而且杜威來華後的巡迴講學以教育作為主要 」 內容,所以這段時期,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在中國的傳播達到了高潮,

    分析實用主義教育思想 在中國得以廣泛傳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 、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具有很強的理論價值和普遍意義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工業化和經濟飛速發展,物質與技術的進步的同時,
        社會 精神文化的發展卻相對滯後, 導致了社會的失諧。

        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就是在這樣的時 代背景下形成的。
        杜威提出通過教育來維護民主制度、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
        以兒童為 中心、從做中學等實用主義教育觀點,
        可以看出,這一理論的是為適應現代大工業發展需要 而產生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歐美各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無暇東顧,
        減弱了 對中國的經濟控制, 我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出現了高潮,
        這就向教育提出了培養適應民族 工業發展所需要的人才要求。

        儘管民國初期確立的學制對職業教育表現了相當的注意,
         但普 遍存在的教育與社會生活脫節的現狀, 使人們不得不考慮改弦更張,
         渴求我國的教育為社會 培養大批熟練工人和技術人才,
         這與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情形有相似之處?。
         所以,在 我國, 杜威教育理論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當時的社會需要, 具有很強的理論價值和普遍意義。

        (二) 、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與中國經世致用學術傳統的相近性

        實用主義是一種經驗主義哲學, 強調效果和功利性,
        中國的學術傳統重視理論學說的實 用性、現實性,
        輕視與現實人生、社會生活無關的形而上學的思辨抽象;
        重視經驗和現狀, 輕視學理和未來。

        傳統鴉片戰爭前後,經世派官僚士大夫高揚「經世致用」旗幟,
        力主「更 法改圖」 ,競相「談?海故實」以謀外御外,開了近代向西方學習的先河,
        其方案具有濃厚 的功利性和實用性。

        洋務運動時期,一批地主階級的改革派倡導「中體西用」 ,
        從物的層面 上引進學習西方文化,更體現了實用主義的立場和態度。

        此外,明清以來佔據中國思想界主 要地位的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與杜威的「從做中學」思想有某種相似之處。

        孫中山大力提倡的「知難行易」說也加深了國人對杜威「從做中學」思想的認識。正是中國傳統思想 與杜威教育理論中的某些觀點的一致性和相近性為中國人接受杜威教育思想掃除了認識上 的障礙。?

        (三) 、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更加滿足和適應了中國思想解放運動的時代需要

         杜威在中國所宣揚的美國及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觀念與五四新知識界對民主、
         自 由、平等、博愛的企盼追求一拍即合。幾千年的封建帝制被辛亥革命推翻了,
         中國建立了資 產階級共和國,人們高舉反封建傳統的旗幟,反對舊思想、舊文化、舊道德,
         民主思想廣為 流傳。
         而美國自我標榜的民主、自由和表面的科技發達,經濟繁榮都深深的吸引了當時的中 國人。
         將美國作為中國建設的目標, 所以來自美國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 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的時代需要。

        (四) 、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以及留美杜氏弟子對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傳播

        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序幕是由以蔡元培為首的當時教育界的要人在 1912年掀起的。 蔡元培是較早接受並宣傳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之一。

        從1912年起 的七八年中,他一再通過文章和演說,向國內教育界介紹杜威。
        而之後一批杜氏弟子的回國 更加速了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在在中國的傳播, 並直接促成了杜威訪華一行。

        據統計, 1909 年至1929年,清華赴美留學生中,習教育者佔總數的5.04%。
        ?其分佈的學校,尤以杜威所 在的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大學院最為重要(當時,哥大師院是世界上研究育的最大機構)。

        莊澤 宣在《告赴美學教育者》一文中,也把哥倫比亞大學列為美國教育著名學校的第一位。

        據統 計,從1909年到1950年,在哥大師院的中國留學生達304人。
        ?赴美留學的學生,許多回國後 都擔起了中國教育界的要職。

        而哥大畢業的學生尤為突出,如胡適、郭秉文、陶行知、蔣夢 麟、陳鶴琴等,他們都是杜威的弟子,
        是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信奉者,他們不僅發起邀請老 師來華,陪同他去全國各地講演,
        自擔任翻譯,還積極組織社團,創辦刊物,宣傳其老師的 主張。

        正是這些先進知識分子和留美杜氏弟子的傳播, 使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在中國得以迅速 廣泛的傳播。

三、杜威訪華及其教育思想對中國教育的影響

杜威訪華及其教育思想對中國教育的影響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對中國教育的影響
具體表現在教育目的的確定、新學制的形 成、教育理論的發展、課程、教材、教法的改革以及平民教育的發展等方面。

    (一) 、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對教育目的的影響

    實用主義教育對教育目的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新學制的制定上。

        第一, 1919年l0月, 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聯台會對修改學制展開正式的討論,

            受杜威的 「教 育無目的」論的影響,在討論教育目的問題時向北洋政府教育部提出了「廢止教育宗旨」的 請求: 「從前教育只知研究應如何教人,不知研究人應如何教;
            今後之教育應覺悟人應如何 教,所謂兒童本位教育是也。
            施教育者不應特定一種宗旨或主義以束縛被教育。

            蓋無論如何 宗旨、如何主義,終難免為教育之鑄型」故「今後之教育,所謂宗旨,……應毅然廢止。 ? 」

             所以,1922年以總統令公佈的新學制,取消了教育宗旨,代之以七項標準。
        第二,1922年公佈的七條學制標準充分體現了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主張:

            1、使學生適 應社會進化之需要;
            2、發揮平民教育精神;
            3、謀個性之發展;
            4、注意國民經濟力;
            5、注 意生活教育;
            6、使教育易於普及;
            7、多留各地方伸縮餘地。?

            在這七條中,

            第1條「適應社會進化之需要」實際上是杜威教育理論中關於教育與社會 關係思想的反映:
            教育是社會的,也是為了社會的,社會進步需要教育,教育離不開社會生 活;

            第5條「注意生活教育」正體現了杜威「教育為生活」的思想,學校應該在教育中帶領 學生生活,
            正如杜威強調的「教育即是生活,並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 ,
            與其主張的「學校 的專業應同學校外的生活連貫一氣。 」一致。
            這兩條都體現了杜威對教育在社會,在生活上 的作用的重視。

            第3條是杜威教育理論的一個重要觀念,即「生長論」 ,
            這也是杜威來華後在 《現代教育的趨勢》中所著力闡述的注重個人本能趨勢主張的反映;

            第2、6條則體現出杜威 在華所著力倡導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民主性原則;
            第7條講的是辦教育應從實際出發,不 能脫離社會現實情況,是對「一般的」「終極」目的的警告的反映

            。由此看來,新學制在關 , 於教育目的的問題上,深深打上了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烙印。

    (二) 、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對新學制確立的影響

        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對新學制的影響體現在新學制的制定過程和其內容。
        在新學制的制定過程中, 深受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影響的學者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而實用 主義教育信徒充當了主力。

        以當時的廣東省為例, 新學制是以廣東省前一年提出的學制草案,
        經1921年l0月全國教育會聯合會第七次會議討論過的初稿為底本的,
        而廣東省在當時的政局 中,無疑是資產階級革命派和進步知識分子的大本營,
        例如,汪兆銘是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聯 合會會議的主持人,
        而陳獨秀及金曾澄等人則在制訂學制初本草案中起了主導作用。

        所以, 民主、 科學為代表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就對這些資產階級革命派和進步知識分子制訂學制產 生了影響。
        此外,胡適、陶行知、廖世承等杜門弟子以及俞子夷、舒新城等
        深受實用主義教 育思想影響的學者在新學制形成之前紛紛對新學制發表意見,
        對新學制的最終形成起到了重 要的推動作用。

        例如,1922年l1月全國教育會聯合會在濟南開會討論學制,討論稿正是由杜 威的得意門生胡適起草的。
        而在全國教育會聯合會第七次會議上, 當時在中國進行教育調查 的的孟祿發表了講演,
        孟祿是杜威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同事,與杜威同屬實用主義教育學派,
        並深受杜威的影響,他在此次會議上所宣揚的觀點與杜威思想完全一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
        孟祿對會議的影響也是杜威實用主義教育理論的影響。

         另一方面,新學制的內容具有明顯的實用主義的痕跡。
             首先,新學制中教育目的深受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
             這在以上已敘述過;
             第二,新學制採用「六·三·三」制,
             而這一 學制是深受實用主義影響的美國教育界當時正在實驗與推行的;
             第三,小學學制相應縮短,
             有利於教育普及,體現了實用主義教育信徒對普及教育的關注;
             第四,中學修業年限的延長
             與高中職業科的設立,有助於知識的掌握和職業能力的提高;
             最後,新學制對兒童個性的尊 重及對社會生活的注意,
             則最為集中地體現了杜威的教育思想:
             「兒童是中心」「教育即生 , 活」「學校即社會」 , 。
         新學制改革反映了民國以後特別是五四以後經濟與社會發展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考慮 了我國當時的社會實際狀況。
         它的頒佈,改變了舊學制「三不管」的弊端,標誌著我國現代 學校教育體制的基本確立,
         是中國現代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進步。新學制的確立,綜合吸收 了當時世界各國學制的長處,
        特別是貫徹了五四後廣泛流行於我國的杜威實用主義教育理論 的基本精神。

        1922年確立的新學制儘管此後有些修正,
        但「六·三·三」制及對普及教育、 職業教育等的關注依然沒有改變,一直沿用到新中國。
        可見,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對中國 的影響及貢獻是巨大的。

    (三) 、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對教育理論的影響

    實用主義教育思想興起後, 中國的教育理論工作者開始運用實用主義理論來說明教育問 題,
    並逐步在此基礎上建立中國自己的教育理論, 這一切無不滲透了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影 響。

        1、受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影響的教育學著作大量出版、銷售。

        莊澤宣在他著的《教育概 論》中直接引用了杜威關於教育的觀點,作為自己的教育定義;
        汪懋祖編著的《教育學》也 表示「參酌杜威教育學說」 。
        不僅如此,這些教育學在體系與內容上,更直接體現了實用主 義教育思想的影響。

        如,吳俊升、王西征合編的《教育概論》是1949年前發行最廣的一本教 育學著作,
        該書分五篇十二章,將「兒童的發展 、 「學習的功能」「社會的適應」放在首三 、 章,
        然後才論述教育的目的與意義;

        孟憲承編著的《教育概論》 ,到1947年發行了29版,共 分十章,
        同樣將「兒童的發展」「社會的適應」放在前面兩章,
        反映了實用主義教育信徒以 、 兒童為中心、以兒童和社會為教育基點的觀點。

        2、在近代中國教育史上,真正建立起系統教育理論的中國教育家還不多見,
        而陶行知、 陳鶴琴則是這少數人中的傑出代表。

        這兩位學者都曾在哥倫比亞大學留學, 深受杜威思想的 影響,
        後來,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思考,建立了自己的理論,
        而在他們的理論中,人們不 僅能看到他們的創新和思考,也能看到實用主義教育的影子。

         首先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 杜威是陶行知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時的導師。
         陶行 知歸國後頭幾年積極參與傳播杜威教育思想的活動。但8年後,他在推行「教育即生活」和 「做中學」時最終碰壁,
         於是他找到了新路:生活教育理論。把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全面發 展作為教育的目的,
         要求教育無論在內容上, 還是在方法上都要與學生的社會生活和實踐活 動密切聯繫,
         主張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將「做」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解放兒童的感官與時 空等。
         在他的教育理論中依然可以看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做中學」的思想,
         但也可 以看到其獨特性,即因材施教,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陳鶴琴的「活教育」理論體系也深受到杜威教育理論的影響,
         雖然他不是杜威的及門弟 子, 但深受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

         陳鶴琴注重杜威所說的試驗與反思, 基於 「民主」 與「科學」相結合的新文化精神,
         摸,創造出一條適合中國幼稚園的教育新路,將目的論、 課程論、方法論有機結合,形成「活教育」 。
         他自稱:『活教育』並不是一項新發明。
         他的 「 理論曾被世界上不同的教育界權威創導過。
         當作者從1914年到1919年在美國接受教育時, 最 知名的教育家之一杜威博士所倡導的美國進步教育,
         對形成中國的活教育運動起了相當的影 響。 ? 」
         可以斷言, 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在中國現代教育家建立自己的教育理論體系時, 產生了重 要的影響。
     (四) 、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對課程、教材、教法的影響
     實用主義教育主張教育適應兒童個性發展需要和教育適應社會發展需要, 強調以兒童為 中心,
     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中心,以兒童的活動為中心。
     這些主張對二十世紀20年代以後中 國的課程、教材、教法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課程方面,1923年頒佈的「新學制課程標準綱要」規定,中學採用學分制和選修制,
     並 把初中課程分為社會科、言文科、算學科、自然科、藝術科和體育科6大門類,實施綜合性 課程。
     高級中學則採用綜合中學制,分設普通科與職業科等等。
     這些都反映了實用主義教育 適應社會需要、 注重教育生活性及重視兒童個性發展的主張。
     對杜威實用主義課程思想的實 施做出較快反應的是當時的全國教育聯合會。
     該會於1920年通過了 《民治教育設施標準案》 , 確定了4種標準,
     其中學生方面的有:
     ?注重自動自學;?練習公民自治;
     ?發展生活知能; ?練習社會服務;
     ?注重體育;
     ?研究學術,擴充創造能力。
     以上標準的確定,對杜威實用 主義課程思想在我國的具體推行,
     從目標到內容等方面產生了重大影響。
     ? 在教材方面,1919年,「國語統一籌備會」、
     全國教育聯合會等民間團體紛紛建議小學應 改用白話文課本, 稍後北京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國初級小學各科課本一律須用白話文編寫,
     這 顯然與胡適等人提倡的文學革命以及杜威對文學革命和白話文的讚許與支持是分不開的。
     而 同時期兒童讀物大量出版,兒童文學編入小學國語教科書等,
     無疑受杜威的平民主義觀、兒 童中心觀的影響。 實用主義對教學法方面的影響尤為明顯。
     其突出地體現在杜威實驗學校的建立和設計 教學法等教學新方法傳入中國並流行一時。
     以杜威在芝加哥所創設的實驗學校為模式,中國有許多實驗學校在杜威訪華後紛紛建 立。
     第一所實驗學校便是俞子夷所主持的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附屬小學。
     他首先採用設計教學 法,根據兒童中心的原則改組課程,
     使南高附小轉變為中國第一所杜威式實驗學校。
     而且這所學校漸漸成為杜威式實驗學校的範本。
     各地小學教育人士紛紛前來該校參觀, 回去後對這 種新教法新課程加以模仿,
     使各地小學多少具有實驗性質。 而若干省份著名的師範附屬小學,
     甚至都改稱為實驗學校或直接稱為杜威學校。
     設計教學法是杜威的學生美國教育家克伯屈根據杜威「從做中學」的思想所創立的一種 教學組織形式。
     該方法於「五四」後傳入中國,首先在江蘇一帶試行,為俞子夷等大力提倡。
     1921年全國教育會聯合會議決定「推行小學設計教學法案」。
     1927年中華教育改進社邀請該方 法創始人克伯屈訪華,
     他先後在上海、北京等地介紹設計教學法。
     設計教學法的推行對於培 養學生的主動精神和自學能力等有著積極的意義。
     (五) 、平民教育的發展
     杜威教育思想引入以來, 為學校教育指明了一條美式的民主主義教育改革方向,
     這具體 體現在以上敘述的四個方面,
     而中國在二十世紀, 與學校教育平行發展的平民教育——在二 三十年代發展成為風起云湧的中國鄉村建設運動則是杜威實用主義教育理論在中國的教育
     領域影響深遠的另一個重要表現。
     中國的平民主義教育發端於民國初年,蔡元培、蔣夢麟等人提倡的平民教育,時稱「德 謨克拉西(Democracy)教育」 。
     杜威到滬的第三天,便在上海江蘇省教育會會場作了題為 「平民主義的教育」的講演,
     他認為,要將教育在平民中普及,而要實現這一點,就應該推 行職業教育。
     他的講演更促進了平民教育的推廣, 特別是杜威的得意門生胡適極力宣傳平民 教育是實行平民政治的先決條件,
     使平民主義教育聲勢愈來愈大。平民主義的推廣,都是以 實用為原則, 以期通過種種努力,
     實現國內平民教育鄉村教育的普及, 達到救國救民的目的。 平民主義教育集大成者首推晏陽初, 而陶行知和粱漱溟等人則將平民教育運動與中國的國情 相結合,發展成為各具特色的鄉村教育運動。
     其中,陶行知創辦了實驗學校——曉莊師範, 這所學校極具特色, 用別開生面的教學方式開創了鄉村教育的新模式。
     在推行平民教育的同 時,陶行知希望通過教育的普及來改造社會,達到救國的目的。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言行 中包含了杜威思想中社會改造理論的成分。
     且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論中, 他以極大的熱情吸取 了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中有用的東西。
     但陶行知在應用的同時把一些不符合中國國情的 東西加以改造,使之更加完善。
     雖然粱漱溟是最堅決的排外主義者,但是1919年杜威來華及 其實用主義理論在中國大肆傳播對他也有一定影響, 從他倡導的中國的新教育首先是一種實 踐性的教育,其真正目的在於提高生產,
     應輕課堂而重實踐中,可以看出他的實用主義態度 較明確。?
三、 余論從1919年5月,以杜威來華講學為契機,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在中國傳播發展達到高潮。 1925年5月,上海爆發「五·卅」反帝愛國運動,
西方的社會制度、理論觀念在中國人們愛 國反帝、救亡圖存的理念衝擊下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
在此背景下,盛極一時的實用主義 教育思想傳播熱潮開始回落,但是它並沒有銷聲匿跡,
而是從轟轟烈烈地宣傳與介紹,演變 成具體實踐和將實用主義教育「中國化」 ,
而此中國化的過程一直持續到三四十年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ad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