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ilsonshum.blogspot.com/

易之初體驗

學易,感觸良多。

弊在博大精深

常言道:「中國文化博大精深。」

是的,任何人只要對中國文化有比較正確的認識,即使淺陋如我,都必然由衷地贊同這句說話。

不需要把所有經典都讀通,只讀一部《易經》就夠了;不讀《易經》,只讀孔子對易經的讀書報告《繫辭》也就夠了;甚至乎,不讀《繫辭》,只讀南懷謹對《繫辭》的導讀《易經繫傳別講》也都夠了。一讀,你就明白,「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所言非虛。

然而,最大的優點永遠都是最大的缺點,做人如是,文明發展亦如是。

正是因為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真正通明其理的,大概不多。又多少人,沉迷在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之中,窮畢生之力研究當中的奧義,卻從來沒有應用過。又,由於明的人少,不明的人多,便造就了空間給一眾小明胡說八道,把它說得玄之又玄,迷惑人心,導人迷信。又,另一眾小明,被迷信的幌子所礙,對中國文化敬而遠之,卻因此成了迷不信。

中國近代文明發展乏善足陳,應用技術上處處落後於西方文明,不是因為中國文化的底子不夠厚,質料不夠好,相反,是因為前人留下來的實在太好了。博大精深卻未能夠繼往開來,是後人都被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所迷。

曲則全

老子說「曲則全」,大概是中國文化的一大幽默。

「曲則全」的概念,源於易經。繫辭上傳有云:「曲成萬物而不遺」,意思是,天下萬物的運用,不是直線,而是要走彎 路,要打圈,沒有例外。放之於人事,就是待人接物要圓滑,懂得細故。放之於武術,就是因勢利導,借力打力。

William Arthur Ward 說"The mediocre teacher tells. The good teacher explains. The superior teacher demonstrates. The great teacher inspires."也就是「曲則全」放之於文教上的應用。

說是幽默,因為孔子說「曲成萬物」,老子說「曲則全」,都用上最直接的文字去交代這個道理。不僅如此,其實整部易經,以至於中國文化中的好些最重要的經典,其實都是以最直接的方法來說道理的。

正是如此,後人多誤入迷途。於是,簡單直接成了中國文化承傳的最大障礙,也就應了「曲則全」〔也就是不曲則難全罷!〕的道理。

相比起來,聖經說慈愛的天父,是多麼的形象化,也就多麼的動人。

簡單。不簡單

易經的易有幾個含義,是變易的易,是交易的易,也是容易的易,也是不易的易。霑叔說「知否世事常變,變幻原是永恆」,就是說易的變易和不易了。

說變易,說不易,說交易都可以理解,說容易則未免教人難過。容易?怎麼偏偏沒有多少人搞得懂?

子曰:「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大意是說,因為易是簡單的,容易明白的,因此就容易跟從;又因為容易明白的,也就容易為人所接受,容易為人所用,也就容易有所成效。這是易經中的又一大幽默。幽默在於,孔子他老人家的「賢人之德」、「賢人之業」是確立了沒錯,卻不因為「易知」「易從」而「有親」「有功」,反而是在於其艱澀難懂,高深莫測:看解說易經的著作汗牛充棟便可見一斑。

說是簡單,卻殊不簡單。因為簡單,就有很大的詮釋空間,可以被理解,也可以被誤解。因為簡單,用起來就靈活,可以被正確地用,也就可以被錯誤地用。

換句話說:因為簡單,所以複雜;因為容易,所以難懂。

包羅萬有

讀史,知道從前讀書人考科舉,寫八股文,命題全部來自於《四書》、《五經》,考生們是"代聖人立言",換句話說,規定考生的文章不可以有超出古人的論點,必須從經書中找到論據,是“非敢越前人”的。

從前不解,只道這是扼殺創意的規則,遺禍至今,教人慨嘆。現在才明白,這是一條不是規則的規則:因為就只一部易經,就已經是真理的全部了,如果你的文章的論點前人未有覆蓋的話,那不是創見,那只可能是歪理;如果你的論點是真道理,卻無法引經書為據,要麼就是你讀的不夠,要麼就是你沒有讀通。

子曰:「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閒則備矣。」簡而言之,易經包含了天地間一切的道理。所謂「非敢越前人」,不是不敢,其實是不能。

果真如此,我們今日難道不再需要做學問,不可能有新創意了嗎?卻又不然。前人的學問雖然已經囊括一切,卻難為今日的人所明瞭。創意就在於用今日的人可以明白的方法,把道理從新演釋罷。前人的學問雖然是完整的,卻難為今日的人所用。創意就在於具體應用上,以科學的方法去探求體證前人的學究。今人的學問雖然功效宏大,卻容易失之於整體的思量。創意就在於借用前人的學問,以補足今日的人在具體實踐的盲點。

絜淨精微

真理從來只有一個,但從來沒有兩個人看得見同一個真理。人的信仰和思想就好像一副眼鏡,配上不同的眼鏡,你會看出不一樣的真象。如果說,從聖經看出來的真理瑰麗堂煌,那麼透過易經看真理則是「絜淨精微」。「絜淨精微」不是我說的,是孔子他老人家把易經搞通以後的思想總結,見《禮記》「五經解」。

念理科的朋友也許都有這個經驗,找到一個簡單的方法作題解,也就是所謂比較elegant 的方法,往往就足夠樂透半天。現在想起來,其實也沒有甚麼大不了。其實,只要你的答案正確,演算無誤,即使用上沒有那麼漂亮的方法作答,老師都會給你打個滿分。我們常常說體用體用,道行道行,得體而用之,知道而行之,「得體」「知道」都不過小聰明而已,「用之」「行之」才是大智慧。— 當然,你仍然可以為自己「得體」「知道」而感興,但切記別為之所迷。可知道,中國文明多少年來就是因為迷於「絜淨精微」而衰落的。

易經的世界裡,說陰陽,又或者說是乾坤,是只有兩個元素的模型,大概也就是人類智慧所及的最抽象的模型了。再簡單,就是零和一:

零,是甚麼也沒有,也就包羅萬有,是直覺,是本能,是電光火石之間的靈感,是靈機一觸,也就是Malcolm Gladwell所說的《blink》。

零是無法可依,無以為所用的。「無」,不是空無一物的無,而是不知從何而起,所以沒有系統,沒有方法去把它利用。而一,則沒有變化。唯有二,一陰一陽,就有了推演,有了變化。雖然分開了陰陽,你千萬把它錯誤理解為二元分類法。因為太極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如果陽是單純的陽,陰是單純的陰,其實也是死的,生不了萬物。

有些人把易經簡單地等同占卜問卦,不識當中的道理而把它視為迷信,實在是身為中國人最不幸的迷不信。其實,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易經當中的道理都是從大自然的客觀觀察中分析歸納得來的,理論基礎相當深厚,豈是迷信!

研究易學的人當中,不乏絕頂聰明的人〔當然也有濫於充數之流,畢竟真正聰明的人從來不多罷!〕,假如當中只有迷信,又哪裡可以教那麼多聰明人著迷呢?

物極必反

易經有云:「一物一太極」,易經既是地上一物,自當也有其太極。如果說宋明理學昌盛之時是易經應了「大有」之卦,那麼文化大革命的時候被打擊得體無完膚大概是易經在經歷「大過」了。

不知道孔子可曾算過易經的命運,他老人家算得自己苦心精研的學問,乃至於他自身竟然被後人如此這般地蹂躪唾棄,就是再豁達亦難免神傷。

或者,是我多慮了。我猜聖人其實早已看透:算得出禍來,也就算得出禍去。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中國文化自當重生,再寫輝煌的新一頁, 也就可以釋懷。

又或者,輝煌不輝煌都不打緊,反正歷史從來就是如此這般演化下來。你道輝煌是吉,其實亦暗藏著凶,樂極可以生悲,否極然後泰來,沒有甚麼神傷,也就不必釋懷。

群經之首

易經被奉為中國經典當中的「群經之首」,自有其道理。然而,輾轉流傳至今,易經卻沒有享有其它文化的經典所有的地位。至少,從流通量說來是這樣:

外國人的家庭,每家每戶最少都有一部聖經,但試問當今中國人家庭中放了易經,又或者有關於易經的讀本的又有幾人?

或者,又是我多慮了。

易的道理,從來就不需要高高在上為人所肅然敬拜,而是要融入生活當中。「百姓日用而不自知」,才是易經體用的真義。



14:8 「你被請去參加婚宴的時候,不要坐在首座上,恐怕有比你更受尊重的客人也在被邀請之列。
14:9 那個邀請你們的主人要上來對你說:『請讓座給這一位吧!』那時候,你會覺得很難為情,不得不退到末座。
14:10 你被請的時候,就去坐在末座,讓主人來對你說:『朋友,請上座。』這樣,你在賓客面前就有光彩。
14:11 因為上帝要把自高的人降為卑微,又高舉自甘卑微的人。」

路加福音


* * *

這兩個星期在讀著南懷瑾的《易經雜說》,和《易經繫傳別講》〔上/下〕,以此為記,這裡的文字大都以這兩部著作為主要參考。讀過南老先生的書,感覺是我才真正開始認識中國文化,當了這麼多年中國人,也實在汗顏。

感謝南懷瑾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eadly 的頭像
    deadly

    狂傲的風…瘋狂之島

    dead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