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奴奴拉-Kununurra
Busselton 待了一兩個星期,在Goose 工作了三天,對工作的不確定性,對天氣漸寒的不滿意,對小小的Backpackers裡頭的單調感到無趣,每天不過就跟日本的Yusei,德國的Mathias,法國的Boris寒暄個幾句,哈拉個幾句,於是決定踏上北上的旅途,前往kununurra。

Busselton 是很美的地方,個人認為比瑪格麗特河來的更吸引人。更完整的生活機制,徒步可達的海邊,美麗的Jetty,豐富的街道—在瑪格麗特河待了兩個月,已經忘記紅綠燈為何物,那共度三星期多的交通號誌嘟嘟聲。

偶然在此舉辦的Rally Race,各跑車轟隆引擎聲環繞,但短短小小的賽道,才剛加速完就要減速,沒有太大的看頭。少少的幾家攤販都是餐車,不知道是烹調的方式不同或是為何,西方人就相對容易能保持的乾乾淨淨?

在South West Coach訂了Busselton to Perth 的車票,在圖書館的免費網路訂了Perth to Kununurra的機票,縱跨西澳的長途旅程就此展開。

四點,匆匆從goose離開,趕著時間煮了最後一鍋泡麵—說也奇怪,在這小小的backpacker,小小的廚房,甚至沒有儲物櫃的地方,沒有任何烹飪的慾望。

趕著搭上五點的客運,在公車行駛的的引擎聲與車身的晃蕩中睡去,前後左右有好些個美麗的女子,但,與我無交集,也不是很想創造交集,生活阿….

九點到達Perth的Esplanade,下了車之後有種不知何處歸宿的滄桑感,今夜該在哪裡落腳呢?這就是我想要的波西米雅?這就是我想要的吉普賽?在柏油路旁的水泥月台卸下行李,遲疑了三四分鐘浸淫那氣氛,那天下之大無容身之處,又那天下之大任我雲遊的感覺—沒有既定的落腳處,但處處皆可落腳…?!

在Perth扛著大小包包,不想為了短短的一夜付住宿費而在街角落腳,在機場睡過兩晚之後,對於流浪漢般的起居也有種熟悉感,這種不強求的氛圍,有種瀟灑走天涯的幾分味道… … …

在巷腳的某個角落卸下了行李,攤開了睡袋準備入睡,誰知越夜越冷,四月的Perth不比盛夏一月天的日日高溫,原來在不覺之中,在瑪格麗特河度過了兩個多月的時光,那一場盛宴般的短暫交會,同是浪跡天涯的旅者,那些來自四面八方的友人,日韓德法義荷英澳,應有盡有…

因不堪寒夜而移師至附近的地下室停車場,不再有冷風呼呼,終於有好夢一場,一覺醒來迎面來一句:”Good Morning”,來自一個西裝筆挺匆匆走過的上班族,想來是停好車準備搭電梯上樓吧…

收拾好行李,在柏斯晃蕩一天,不知所謂,晚上搭了公車前往國內航線機場,在機場過了一夜,一點半機場關門,三點半又重新開啟,不知所謂的清場,卻也無可奈何,就這樣度過第三個機場的夜。By the way,在機場被人猜是來自加拿大,原來我的加拿大口音,已經足以騙倒許多人阿…即便有太多的單自我並不熟悉。

搭上了飛機,一切如預期般展開,一個人的旅行,也沒有那麼難阿…

Broom的轉機,小機場,卻能感受到那北方的熱浪襲來。

Kununurra,下機取了行李,熱浪阿…

沒有巴士的小鎮,需要並非Free pick up,來自分開兩個多月的Victoria and Milly,他們幫我訂位了的YHA。正想開始我的冒險兼體能考驗,背著大包小包的準備找 visitor center,找地圖,想辦法靠自己前往這個小鎮。後頭一個亞洲女孩叫住我,問說是否要share Taxi pay,才解釋了YHA可能會來接,一台廂型車就這麼開來,恰巧就是YHA的Bus,於是開始了kununurra的日子。

Backpacker 對面的IGA貴到讓人掉眼淚,直到知道這裡有Coles,這伴我度過Margaret River兩個多月的通路超市,才安心了下來。 第二天就開始了從早上六點到下午三點的Sandle-wood 相關工作,每天作息約莫是四點多起床,九點多就寢,一日復一日,只有星期天才休息。

來自德國的Sebastian,來自日本的Yoshi, Aiko, Natsumi, Sasaki, Natsuko, 來自韓國的 Jung, Yong, 及較晚加入的 xelix,來自台灣的Victoria, Milly and me, 來自比利時(Belgium)的Cosimo, Bushir, Thomas,來自法國(France)的Sophie and Nirmala.

從除藤蔓開始,沒有樹蔭的彎腰苦工,到為期一個月的Pruning,以及去除那攀樹而上的藤蔓,接著就是開始栽樹了。

Kununurra不比Margaret river,似乎英文好的日韓人較少,某種冷漠在其中而生,因為他們不那麼想要讓別人join他們的對話? 或是太懶得用英文這不熟悉的語言? 一群群的陌生語言交談著,而自己彷彿被孤立? 不禁想念Margaret river的日子。

但這與國中剛畢業時與高中同學不熟,高中畢業與大學朋友不熟,那重心轉移初期的青黃不接,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需要時間去熟悉吧,畢竟與我相同熱情的神經病所在不多,大部分人謹慎的對話?

習慣搞怪的生活,一種幽默感深植在我的靈魂,加上活蹦亂跳的演戲靈魂,放聲而歌的旁若無人,於是自然建立了一種自己的風格,能帶來歡笑的人,總是受歡迎的吧?

於是Aiko:” You are the funniest person in the world.”,兩個香港小女生笑得東倒西歪,於是為彼此生活互相添加了趣味。

Sasaki是足跡遍布世界的日本人,在日本工作了幾年,旅遊之際愛上旅遊,某次拜訪非洲感受到真正的貧窮,於是決定踏遍世界,拓展視野,開始邊旅遊邊工作的人生。
Jung 是造訪過印度,尼泊爾,中國的韓國女生,在那些國度裡頭有著深刻的體驗。受到他們的影響,不禁把野心從逛遍澳洲,伸展到了亞洲世界,並把歐洲世界,美國文化排到了可能造訪的計畫裡頭….

畢竟澳洲是個太年輕的國家,一百多年的歷史,只有原住民文化也許可以搬出來秀一下,不然就是拓荒的歷史,那早期的Settler,從英國乘風破浪到澳洲來打造新家園..

然而,不論如何,那是不可能有亞洲歐洲的深厚文化,那化不開的美麗與哀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ad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