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109103&extra=&page=1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孫的病逝,自然成為當時新聞界的熱點。各報紙也都在顯要位置刊登有關消息。北京的《晨報》也不甘落後,除了像其他報社一樣發表紀念社論外,還專門請了梁啟超對孫中山一生的功過做一總結。
梁啟超在流亡日本之初,曾有一段時間思想激進,和孫中山過往甚密,引起乃師康有為的反感,在康有為的呵斥下,梁啟超又退回保皇的立場,導致了他與孫之間關係的惡化,雙方一度在海外進行了一場激烈的論戰。民國建立後,梁啟超與孫中山一派之間的關係不僅沒有緩和,反而因為政治鬥爭又結下了不少恩怨。《晨報》本身就是以梁啟超為首的研究系所辦的報紙,所以,此時也不失時機請梁出山發表一些言論,表明他們的態度。
梁啟超的談話,以《孫文的價值》為題發表在3月13日的《晨報》上,與《晨報》的社論相呼應,基本上表明了研究系一班人對孫中山及國民黨的一些看法。
出於禮貌,梁啟超還是先誇獎了一下孫中山。他認為孫中山是一位歷史上的大人物,這個是誰也無法否認的。在他看來,孫中山有三大優點:第一,意志力堅強,經歷多少風波未嘗挫折;第二,臨事機警,長於應變;第三,操守廉潔,從不為自己謀私利。
在梁啟超這些讚揚的話裡面,唯獨缺少最重要的一個方面,那就是,根本不提孫中山對於建立民國所做的貢獻,而這恰恰是孫中山一生最重要的一項成就。梁啟超對此隻字不提,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對民國的現實並不滿意,還是想故意貶低孫中山的成就。
然後,梁啟超說出了自己最想說的話,「我對於孫君最不滿的一件事,是『為目的而不擇手段』。孟子說:『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為也。』這句話也許有人覺得迂闊不切事情,但我始終認為,政治家道德所必要的。因為不擇手段的理論一倡,……結果可以把目的扔向一邊,所謂本來之目的,倒反變成裝飾品了。」
而且,梁啟超認為:「但我以為孫君所以成功者在此,其所以失敗者亦未必不在此。我們很可惜的是:孫君本來目的沒有實現的機會便死去了,我們所看見的只是孫君的手段,無從判斷他的真價值。」
梁啟超的這些話,也並非毫無道理,因為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的確是嘗試著通過聯合一派打倒一派的手段來實現革命的目的,給人留下了為了達到目的可以和任何人結盟的印象,最終如梁啟超所說,目的沒有實現就去世了,給人留下了把柄。但話又說回來了,梁啟超自己何嘗不是這樣,從聯合袁世凱到聯手段祺瑞,一度也成為他們打擊孫中山一派的工具。政治本身就很難乾淨,非要把它和道德扯在一起,正如他自己所所,是迂闊不切的事情。
《晨報》的社論基本上也持這種論調,批評孫中山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表明當時的研究系對孫中山和國民黨的政策是不滿的,特別是和共產黨及蘇俄的合作,是不切合中國國情的。梁啟超的談話,引起了國民黨人的強烈不滿,當梁啟超去弔唁孫中山時,還遭到了國民黨黨員的圍攻,如不是汪精衛及時解圍,難說不被人一頓暴打。
梁啟超與孫中山及國民黨人之間的恩怨,曾一度使得他坐臥不安。1927年,國民黨北伐取得節節勝利,梁啟超眼看昔日政敵要當政了,有些心神不寧,在給女兒的信中,曾表示國民黨政權如不相容,不行就出國避難。當然,梁啟超並沒有出國。但是,1929年,梁去世後,有人向國民政府要求對其進行褒揚,結果遭到拒絕,國民黨人對梁啟超過去與他們作對的事情仍耿耿於懷。直到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才在各方的要求下對梁啟超進行褒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ad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