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掐指一算,2008年底也這樣前往新加坡,只是那一次是背包旅途的尾聲,這一次是人生旅途的插曲。上一次是獨行俠,這次有使命有任務在身的團體行為。
還沒有機會感覺,挖掘自己的想法感受,又或者這種東西是在夜深人靜,沉思才會浮現吧?
下飛機就急著偵查如何將行李投遞到馬來西亞的飯店,這樣就不用大包小包的在新加坡瞎晃。以為自己的行李會有人照顧,自信滿滿的輕裝出關。 等半天前往海關的巴士,上了巴士才想起帽子手機沒有帶上車,雖然一切否極泰來,但是對自己的僥倖與粗心還是只能搖頭。
第一天就Final Challenge的新加坡馬來西亞九天不是自由行,第一天就面臨的Final Challenge, 身上揹著三組Puzzle 再揹著拉著行李,能夠想像逃難時細軟上肩時的無奈。
沒兩三步就全身噴汗,再兩三步就咬牙切齒,再跨兩步就得原地休息,夯不啷噹鐙鐙鏘鏘的將器材運出新加坡國境,踏入馬來西亞國境,第一次覺得這通關的動線怎麼如此漫長。
------------------------------------------------------------------------
初抵達:
搭著計程車抵達碼頭約莫十點,在碼頭遇上OBT的夥伴。
說不出看到這麼
多人來自不同國家的感覺,一種歸屬感跟一種疏離感拉扯,感覺又忘了自己到底是誰,滿腦子理不清的納悶。
背包客旅行的日子,交朋友哈拉是常態,談的東西不外乎旅途的過去未來,來自何方,前往何處,為何旅行,期待想法夢想。
而在這OB年會,也許因為OB這兩個詞彙對我而言還沒有太大意義,相對於對自己的腳色定位,組織定位沒有太多疑惑的OB人而言,我是個意志不堅的異教徒?
又即便這些多國的友人下次見面如同背包客旅途中的萍水相逢,但一種評價的緊繃感卻在我身上作用著?
又或者,一群一群的好像都很清楚自己的目標想法,或者彼此支持的凝聚力,在我們組織裏頭,我沒有這種感受,只是像萍水相逢的一群人,各自懷著目標想法,在這裡共同付出。 但是互相支持?
又或者也只是局外人的想當然爾,只是一個多愁善感的自我掙扎。希望離開舒適圈探索世界,離開台灣人自己設下的小圈圈跟世界互動,又沒有足夠的勇氣跟語彙動機去探究這個群體。
上碼頭,與沙巴的夥伴一起前往OBS的Ubin Island,像是背包客途中參與了一場Tour? 到了島上,像是抵達了一個大型hostel,想起在kakadu 或是哪個國家公園,在雲深不知處設立了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
OBS,從一個只是不斷耳聞的團體,漸漸變得立體。 從抵達碼頭開始就感受到這個團體的紀律感,所有Staff表現出來的熱情與積極讓人動容,微笑點頭與專注傾聽,是甚麼讓他們能夠這麼的Open minded 的面對陌生? 是因為課程經驗的足夠? 還是新加坡的甚麼教育哲學?
第一天的晚上,下了雨的Ubin Island, 薄薄的藍被子,很冷。
================================
六點,冬令時間部隊起床。
六點,Expedition field 有一群熱情的各國青年,在下過雨的濕地板上聚集,在有趣的活動帶動下,儘管活動內容有點熟悉,破冰,似乎是輕而易舉?
想起在救國團的日子,也是各校的代表,差別是課程風格,Challenge by choice或是高壓,來自台灣各校與世界各校的格局,以及到底課程目的是甚麼的差異,
=================================
用過早餐是很長的一段介紹,OBI board member的介紹,還沒有辦法了解這些介紹對我的意義是什麼,也許是OB色彩的一個想像? 對於一個組織的認識,也許可以從核心人物的背
景開始想像? 但是各OB各自有不同的色彩,OBI在其中扮演的腳色又是什麼? 協調讓經驗能夠更適當的流動,像是舉辦年會? 最後一天泳池中有個討論,討論OB europe的可能性,有別於OBI的美國色彩,這又是什麼意思呢?
其中有個分享是:
OB reaches ppl in a way different.
- Build a community
- working in Partnerhsip
- DEliver How do u take it home?
所以OB與社群的建立是很有關係的….
(還漏很多內容…)
http://www.outward-bound.org/about_brochure.htm
總部對於OB的詮釋,裡頭有一段:
"The trick is not to rid your stomach of butterflies—but to make them fly in formation."
是個關於蝴蝶的雙關語,
當你害怕的時候,訣竅不是在於怎麼除去胃裡的蝴蝶 (怎樣讓心裡不七上八下),而是讓這些蝴蝶(擔心)飛成一個隊形。
To have butterflies in one's stomach,从字面上来解释就是,一个人的胃里有蝴蝶。可是,这个说法的真正意思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恐惧、紧张或忧虑的心情,和中文里说的“心里感到七上八下”很相似。
fly in formation: 飛機表演時的編隊
=======================================
在Board member 等官方色彩很重的介紹之後是這位仁兄的簡報。
其中提到 1940 至今,從一家OB學校到如今的四十多間成長的曲線,看來目前發展還頗為正面? 簡報內容也跟一早在碼頭歡迎的葉門王子有關係,因為這位中東王子 支持了在亞歐之間的沙漠探險團隊課程,也就是OB 葉門,是第一個在中東阿拉伯國家的OB學校,這又代表了甚麼呢? 能讓我們與阿拉伯世界有更多的連結互動的意思嗎? 能夠讓阿拉伯世界更能夠接受挑戰面對世界嗎? or ?
其中討論到,
英國的探險傳統,即便是傳出在阿拉斯加被熊攻擊的事件,輿論也還是肯定戶外課程的價值,對於冒險抱持著正面積極的態度。
討論到英國暴亂,是一種對於暴力的錯誤理解,也許就是對於面對冒險與挑戰的倫理心態?
另外南非致力於黑白之間的理解融合,因多年來的歷史背景因素。
而葉門,沙漠的景致與歐洲北方雪地相似的是地貌都是由風雕塑出,那麼沙漠的國家是否能夠與歐洲的雪地國家好好認識?
另外也提出一個老生常談,但卻大有討論空間,就是資訊與知識的差別,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前者可以透過找資料閱讀獲得,後者是真實的生命經驗。 對愛好閱讀的我不能反對但也不願意同意,總覺得是開卷有益。
Dessert debate, global audience
Aspire vision to future in good community?
BBC desert diaries
=============================================================
Blue peter race
P - the Blue Peter - all aboard, vessel is about to proceed sea. (At sea) your lights are out or burning badly
P (Papa)
The Blue Peter - In harbour: All persons should report on board as the vessel is about to proceed to sea.
一連串的活動,七八項的挑戰,丟骰子,填字,架旗,游泳與無槳獨木舟(有累到),打陀螺丟沙包踢毽子,垂降跑步拼圖,一整個下午的活動,讓不熟悉的夥伴有基本的熟悉。
我們Team Leader 是來自克羅埃西亞的Cedo,很風趣的一位老先生,總是笑笑的覺得不用緊張,很關心人。 一位來自愛爾蘭的 Kelly在OBNZ服務,一位來自沙巴的Muhmud,老蔣跟我,五個人共同完成下午的挑戰。
OB的大家庭,分享與競爭,也是關於團隊我們經常討論的主題,也在這段活動的尾聲點出這一點。
====================================
晚餐後是這位很秋的Nathan分享,從他的話語看來他也不是很清楚 到底他要說什麼該說甚麼,只是剛好在戶外運動這部份很威,極限挑戰賽參與過很多項,奪冠數次。
不過整體而言,也還是在說他比賽時的一些心情分享,但是以念稿的方式頗為可惜,缺少熱情與抑揚頓挫,與最後一天爬希瑪拉雅山Laurie 是滿好的對比。
所以他到底說了甚麼?
戶外體能的冒險,是OB的註冊商標嗎?
========================================
第二天早上一樣的晨操跑步,開場的是Barry,主題大概兩個面向,一者是連結OB與奧運精神,兩者之間如何的同質。另外是提議爭取奧運經費,針對青少年做挑戰訓練等。
http://www.olympicstudies.canterbury.ac.nz/documents/a_way_of_life.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