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內訓,對我而言也是初次的Trainer 訓。

山,很相似,特別的是天氣好的不像話,爆炸藍的美好展望。

身體,兩天的淨水廠,有操勞到,但問題不大。

腳色,登山技能+指導員訓,除了那些技能之外,那些認知之外,

當我們在扮演指導員腳色的時候,在關照甚麼?  很多,那麼如何具體的傳遞?

我們多數在課程執行的經驗法則下學習生長,

也許是最深刻的學習。但當要結構起來成為一個能夠被傳遞的想法,

就是一個挑戰。操作面的認知就已經有所落差,

外帳? 營釘? 攜帶的大小? 數量?

不摸黑原則,八小時睡眠原則,一切的原則是否容許例外? 何時?

更何況身為課程帶領者的腳色,是可模仿的對象? 是朋友Buddy? 還是?

再加上參與的各位準指導員或已經在線上的指導員,

也具備了一定的經驗想法,而自己是要傳授想法? 引導討論?

一種焦慮存在,也許太多,但的確是一股焦慮。

是指導員的技能與觀察思考積極度是否足夠?

我們現在的種子,未來的骨幹,是否能夠撐起大局?

我是抱著信心的,但也帶著擔心。

回想起自己的一股熱忱,是怎麼投入,戶外,教育的二合一?

是怎麼樣對學員覺得該肩負起一份責任?

是怎麼樣在科學的抽離習慣與人文的關懷感受之間平衡?

那麼如今的夥伴們,是抱著怎樣的關切,怎樣的熱忱呢?

不同世代之間,不同經驗的累積,又怎麼能夠開闊心胸的接納差異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ad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