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tholic (Legend) 看板: Haohsiao
標題: [轉錄][轉錄][轉錄]王俊能老師的一封信
時間: Sun Mar 12 13:32:52 2006
站穩科學研究的第一步 王俊能
去年八月回國至今,由於馬不停蹄的加入兩個普生課程大半部的上課,接觸大一新鮮人和外系有志於生命科學的同學頻繁,也因此深深感覺到大家對科學研究的愛好。但另一方面,看到大三大四及研一同學對科學研究的認知及專題討論報告情形,卻又令人捏把冷汗。普遍看來,我們對知識背誦的能力都很好,可是表達與應用出來的情形都不佳,修過的不同課程之間串聯幾乎很少。於是情形就變成,
考試寫選擇或填充都很在行,若是考申論或寫作功課則回答總是千篇一律的符合課本上的觀點,沒有或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即使有,也說不太出自己的邏輯。
最近在偶然的機會中,讀到了拉蒙卡哈(Santiago Ramon y Cajal)寫的一本書”研究科學的第一步--給年輕探索者的建議”(程樹德譯,究竟出版社),深切感覺到這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對科學界後進言詞的懇切,即使在一百年後的今天,這些意見仍然適用於我們深省。所以我想利用以下的篇幅,來整理我的體會給大家,尤其你若是剛開始踏入生命科學領域的新人,我很建議你能花點時間耐心的看下去。
想的多做的少
根據拉蒙卡哈的整理及我對學生的觀察,發現到我們有很多人沉醉在研究的空想階段,認為以我們的聰明才智所產生的研究計畫一定可行,或者是想了很久遲遲不肯動手去做。等到實際執行時,由於意志上的懶惰,和面臨的挫折,很快就澆滅了雄心大志。當我們發現一個研究做不下去時,以為自己讀的領域不夠廣,又再去修很多的課,以為知識累積夠了,便能做好科學研究。週而復始循環!
事實上,做研究最重要的是專心致志,許多人把碩博士論文或暑期研究題目定的太大,控制實驗的變因太多,自然無法一一解決。適合學位階段的研究應該要”小而美”。舉例來說,我們可以把一個要解決的研究問題分成數個小實驗,先用所有的精力去解決一個簡單的實驗子題,觀察結果並充分的討論。之後憑藉著這樣的信心再奮鬥下一個主題。讓自己覺得每天都解決了一部份問題的面向,天天都有收穫(縱使實驗失敗也學到教訓)。利用這樣的方式我們可以來陶冶自己的研究性格,由每日養成的實驗習慣中,建立出累積成功的信心和樂在研究的心志。
把實驗材料當做男女朋友般的天天關懷
一旦你找好了一個”小而美”的實驗進行,最重要的是養成習慣每日仔細觀察自己的研究材料,許多科學家重要的發現都從仔細的觀察開啟。簡納博士(Edward Jenner)發現擠牛乳的女工,面色紅潤,鮮少被致命的天花傳染,從而引發提煉”牛痘”疫苗的成就。Barbara McClintock 從極近枯燥的顯微鏡染色體檢驗工作中,觀察出轉作子默化基因的機制(transposon
discovery),縱使當時的科學技術和想法無從想像她的假說。蔡倫發明造紙術也是由於他觀察到土蜂利用咀嚼樹葉築巢的想法,而開啟紙漿造紙的文明。也許你的實驗材料不是生物,但每天一早坐在桌前思考一下今天要做的實驗部分,絕對能幫助自己釐清頭緒。現今很多學生常常忽略或輕視好好觀察實驗材料的習慣,從而理不出研究的創見。
時間管理的重要
當立下心志,喜歡動手做實驗的習慣養成後,最怕的是三天打魚五天曬網的時間調配。當學生的時候,好像總給自己很多理由臨時可以抽身去做別的事。也許遠道的朋友來訪,也許有臨時有新鮮的聚會呼喚,很容易我們就把研究和讀書放在一邊,嚴重者甚至到達退學的邊緣。如果你覺得這樣的情形很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那麼做個正確的時間規劃和適時的說”不”,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規劃一天有十小時的讀書工作,那麼把它集中在白天早上或分散在幾個別人不一打擾的時段來進行。同時你也應該規劃你的休閒娛樂時間,當任何時間被介入,告訴自己有拒絕的權利。常常我
們迫於人情的請託,或者聊天的不著邊際,把自己的工作,家人相處時間都捨棄。反思回來,當自己沒辦法掌理自己的時間規劃時,長久下來,你會感覺到心靈的空虛。
不要立志做沒有方向的博物學家
當我這次回來,看到學校規定的大學畢業學分,仍然和十年前畢業時的一百多學分規定一樣,我就懷疑,每天都在趕著上課及應付考試的學生,有多少時間可以用來咀嚼吸收的知識,又有多少倉促的下嚥可以累積出智慧。我們的大學可以說像是補習學校,和國外大學階段最大的不同,就是很少有課堂討論及心得寫作。要訓練課堂討論及心得寫作,現在動輒上百人的大三大四必修課和助教的缺乏是主因。我只能鼓勵同學去修一些小班課程踴躍討論,最好自己主動交論文或心得報告給老師批改。科學是追求真理的事,而真理是越辯越明,越證越清。
另外多學分規定情況下,也產生了很多同學想要去選修許多不同領域的課,以為這樣就能夠博覽群書,通達所有的學問。也許是文化上的差異使然,在西方大學的想法是要訓練學生專精於某一領域,所以碩士生稱”Master
degree”,就是要畢業生能精通於某一個科學領域,而讓社會所用。我觀察到許多學生到大三大四甚至研一還在拼命的選修不同領域課程,希望汲取更多的知識。然而,除非我們很深入的把這些課的所有參考文獻都讀透,否則我們都只是知道些皮毛而已。科學研究需要專精深入的探索,不能永遠在知識的表面上挖淺洞。我還記得我的口試過程,兩個委員從早到晚和我關在會議室內,逐字逐頁的追問我寫的內容,和我的實驗設計及討論,滴水不露的考察我的研究是像石頭蓋成的城堡,還是沙子堆成的沙堡。城堡或沙堡表面上看起來一樣,但大雨來的時候便知是否經的起考驗。
這也許只是英國式的謹嚴,但對我而言就像是經過”震撼教育”般的深刻。
喝杯茶吧,讓我們多多聊天討論
既然學術研究需要專精,是否會造成每個學門之間互通的不足?其實英國人有個好習慣就是喝茶聊天,但請注意在大學或學術界餐廳的聊天不是在聊八卦或昨天連續劇的情節,而是在彼此欣賞各自的研究與激發合作。我們生科館的設計是一個公眾空間的毀壞使用,我們沒有夠大舒服的聊天室讓所有成員可以親近互動,大家到了這個空間,便自動的走到自己的小角落蜷縮在電腦前。我們除了樓下大門的鎖外,每個房間都要有自己的鎖,大家鎖來鎖去,怎麼有溝通成長的空間。我倒是有個想法把十二樓的大實驗室充當成每週五下午的空中花園茶廳,讓我們面對面開心的認識彼此?
A也進而增長彼此的研究。
也正因我們的文化如此欠缺溝通,拉蒙卡哈在他書中提到科學研究者一些”失敗的性格”,如自大狂,空想家,理論家,愛書狂(只買書而不讀書者)和萬言通,這些症狀就很容易出現在我們研究科學的新手身上。你也許才大一,也許即將畢業,或者還在做研究。但願我們都能夠看看他的這本書,了解一個諾貝爾獎得主是怎麼樣的諄諄教誨,讓我們這些年輕科學探索者的心胸能夠清晰的瞥見我們的未來。
外語能力會影響研究的進行
許多剛上大學或研究所的同學,面臨到排山倒海的指定閱讀,都嚴重適應不良。短期解決方法可利用讀書會小組來減輕每個人的負擔。但別人講解給你聽並不該取代自己閱讀該部分的努力。與其渾渾噩噩的掙扎外語,不如痛下決心的把英文學好,特別是閱讀與寫作部份。我如此說的意思並不是叫大家額外再去補習,而是先花較多的時間去讀好自己的教科書。書上的每ㄧ行字固然都該讀過,但不需急著查好單字。了解大意最重要,接著再細讀老師提醒過最重要的部份,想辦法用改寫成簡單英文單句的方式,去了解細讀部分英文句子的意義。也就是說用類似英英字典的方式來累
積單字認識,用自己已會的英文單字去解釋了解還不會的複雜單字,一定要跳過腦海裡英翻中再中翻英的習慣,直接用英文了解英文。剛開始的時候會很不習慣,但久了以後實力就會見真章。(關於寫作請參考我在研究生會議的演講錄影 http://)
我的博士生指導教授曾經建議我要有每ㄧ天讀ㄧ篇期刊文章的能力,全世界每天可能有超過一百篇你研究領域的文章發表,若不能加快閱讀能力該怎麼辦?
作一篇好研究是自己的責任,不是指導教授該負責的事
很多同學在大三大四尋找研究室實習的時候,大多會考慮自己的興趣,學長姐的風評,或老師的名氣及實驗室的規模,甚至是容不容易找到工作,或得到結果順利畢業。拉蒙卡哈在”坑殺新手的陷阱”段落中指出,過度崇拜權威,過度專注於應用科學,以及認為自己能力缺缺等,都是扼殺科學研究新手的陷阱。從這些建議看來,建立”我”這個人的主體性,和是否能遇到與你溝通良好,足以啟發你研究的指導教授,便成了選實驗室的最佳守則。也就是說,做研究的主角是你,你要去找到可以在你科學研究過程中給你很多指引的老師。遇到彼此溝通合適的老師,即使做的研究
不是你最初的興趣也沒有關係,做到冷門的題目也要安於寂寞投入熱情,因為”今日的冷門可能就是明日的熱門”(中研院副院長賴明韶),只要你在這個專精領域最優秀,將來一定有適合的職位。
所以從認知上明嘹自己科學研究的養成,不是靠一個萬能的指導教授來完成。更何況也不會有老師在所有的技術和領域中都精通,更近一步說,由於研究是關乎”我”這個人的建造,整個生命科學系或全台灣,乃至全世界,只要有人能指導我研究的某一部份,就都是我的導師。我希望大家走出實驗室之間的藩籬,讓每個人的研究成為我們生命科學這一大家子的事。
科學研究要重視合作,並為人類造福
“多想多做,使科學為人類造福”。這是已故中研院植物所長李先聞院士的提醒。希望我們立定科學研究志向的同學們都能認真的思考的這一點,有機會幫助別人的時候就不要逃避,學長姐可以提攜學弟妹後進的時候就不要推辭,試想我們這棟生科館的一草一木都是社會的提供,我們這群所謂的”菁英”又早已從社會多取得了多少好處,如果我們所學不是為了奉獻社會,卻是榮耀自己,這個國家社會會有進步嗎?
拉蒙卡哈在”科學家與愛國心”段落中指出,一個劍橋大學教授曾告訴過他,[英國之所以繁榮的原因,就是因為每個人都盡心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所以科學合作的基礎在於每個人先盡好自己的責任,然後再盡可能的彼此合作,使力量集中放大。如果一個實驗室或機構裡許多雜務工作總是由最聽話的學生或人員去做,或者總是新來的做最多,這種無意義的倫理,及不依照個人專長及職務本分來分工的做法,根本不會有好的合作。再者,我們文化上的倫理規範牽制著所有人的想法,總認為寧為雞首,不為牛後,大家認為做領導科學家才夠優秀。學校體制中也沒有固定的輔助科
學家地位和建制(如儀器技工、電腦技工、教學媒體方法人員等),造成研究合作的混亂。我們要早早破除這樣的想法,未來觀念科學分工合作的建立想法,不以名銜職位來評斷貢獻。
西方聖哲蘇格拉底提到,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認識自己。所以做研究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個性,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在長遠的研究生涯邁進。希望大家ㄧ同思考認識自己,一旦清楚了自己的方向,就像勇士找到自己的靶心,便能箭箭中的,找到在社會中你最適合的生態棲位。祝福各位。
註:我將拉蒙卡哈這本書放了一本在生科系系學會,請各位同學有興趣者互相傳閱。
- Mar 28 Tue 2006 19:57
王俊能老師的一封信 研究科學的第一步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