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被文章中如此的段落吸引,像是文革下鄉的青年男女,在簡陋的屋子裏頭取暖。身無長物,說不上對生命多少體悟,但年輕時受些很結實的折磨,有很堅定的目標去前進,只等著自己能夠離開下鄉改造的鳥地方。

也許,宿舍對我而言就是這樣的形象。

可是總沒有人可以跟我講所謂的理想目標,
也許,會來到這裡的人多少就把這當成理想目標。

而是不是當誰說起別的理想目標,似乎就意味著要離開走人?!
我們又鼓勵肯定追夢,又有著複雜的心情。

像是生火,這盆火旺不起來,因為柴火不斷的替換。
而不斷的替換背後的原因理由是甚麼?
或這本來就是設計的理念想法初衷?

如果是,那每個人的期待也會隨之調整。
因為
如果組織沒有期待能夠提供甚麼,
如果組織也說不清楚未來的步驟想法是甚麼,
那麼個人在這組織裡,也就不知道應該期待甚麼。
現實跟理想都失落時,我們就只能自己盤算,
自己能夠接受的尺度到哪裡,能夠互相協助到甚麼程度。

這也是組織換血,
把已經不期待現實回饋跟目標理想的人換掉,
換另外一批依然還有期待的,於是還有動力。

等到這些動力被打壞胃口,再繼續循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ad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