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90349
最近在看這本書..大意是說
現代人 問太多怎麼做 卻忽略了這個怎麼作想達成的目標重要嗎?
於是被怎麼做 侷限了目標..
或甚至未了不想改變怎麼作,修改了目標....
為了傳承為了教育為了下一代更好..... 所以制度相應而生...
也許制度完整了,但是符合需要了嗎?...制度能敎出來的是什麼ㄋ?
比方說..
佛教的本意,是很深奧的哲學,什麼四大皆空云云。
為了傳導,為了方便傳教,一個個小故事就成型了,一個個規定也成形了。
於是複雜的東西被簡化,相異於本意的另外一個文化就出現了。
於是當初沒有規定的事情,也變成寺院的清規,而且自然也成行另外一套道理。
佛教本身是哲學,在於思考人生真諦意義等等的修煉,
而不是唸佛出齋積陰德,地獄天堂的嚇唬老百姓。
可是,這麼作確實有效,老百姓被嚇唬了,於是宗教就得以傳播了。
同樣的道理,
帶領的本身是不容易的哲學,
為了教育的方便,傳達的方便,
一個個名言名句出現了,像是 身為一個服務員系列。所有好人好事四維八德都可以接在這後面而且很順。
責任,榮譽,不二過,含糊的觀念被套用在日常生活,為了單純化讓觀念容易理解,於是在日常生活中做要求。
背包排列,服裝儀容,談吐說話,原本只是原則的延伸舉例,能力所及應該注意到的事物,只是一個案例,而不是通則。
正如同 行善不為惡,愛惜生命等等是原則,而不是佛教的宗旨一樣。
因為這樣要求,經驗法則說是有效的,於是也不再有人願意思考到底這些案例是否符合本意?
人的天性是抗拒改變的,習慣的案例用的好好的,想要改變的人,往往還會受到團體的抵制。
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接觸,能夠了解,為了傳達訊息,
我們不得不把訊息簡化,好讓一般人能夠理解。
可是由繁入簡易,由簡入繁難。
像是拆字輸入法一樣,
由字的外表特徵,去拆出對應的字碼容易。
但要從那英文符號回想出原先的字,很難。
為了傳達訊息所做的必要簡化,變成了流失性的簡化。
像是古文散佚,後人只能從斷簡殘篇中勉強辨認前人可能的意思,
再發揮想像力創造力,穿鑿附會的去拼湊出一個個故事出來。
就藝術性而言,值得嘉許,但務實面而言,這拼湊出的故事有多少是符合史實的ㄋ?
但就演化而言,像是遺傳自父母親的部份基因,重新建構出新的個體,
也是一種進化的過程,只是必須冒著被淘汰的危險,
這就是精卵生殖的價值,變化性。
但是,沒辦法。
既然不願從頭思索到底我門在幹什麼,想要達到什麼目標。
既然相信前人的肩膀可靠,在仔細探究之前就採著前人的肩膀前進,
因為如此的效率較高,因為前人曾經付出努力,若後人重複做同樣的事情是種浪費,
我門只好暫時忘記,到底前人在幹麻,到底我們攀高是想攀到哪裡去,
至少我門站在別人的肩膀上,應該是比較有利的。
應該是這樣。
這就是過度注重經驗,而否認自己想法的可能性的結果。
於是只有一再複製的基因,到最後萎縮變成歷史的遺跡。
也許最後會發現,像是一個盲人在漆黑的房間裡尋找黑貓的相似困境。
用了太多的方法去解決一個不清楚的問題。
- Jun 26 Sun 2005 14:15
制度? HOW? WHY?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