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外語,全球有三千萬人在學中文。中國大陸預計在全球開設一百所「孔子學院」,聲勢浩大地用簡體字與大筆經費進軍中文市場。台灣用繁體中文教學的優勢與機會在哪裡? |
文/施君蘭 |
天下雜誌 第326期 2005/07/01 出刊 |
今年剛滿五十歲的師大國語教學中心,最近突然變得很搶手。 在歡慶五十週年的國際研討會上,來自台灣、美國、日本、中國大陸等地的教授,熱烈討論二十一世紀華文教育的策略,許多大學校長與教育部官員都與會參加。 一九五六年開辦的師大國語教學中心,是全世界第一個教授外國人講中文的機構,五○年代以來一直是外國人學中文的首選,學生總數超過三萬六千人。 今年五月底,教育部宣布成立「國家對外華語文教學政策委員會」工作小組,將整合教育部、僑委會與外交部,成為國家推動中文教育的總籌單位。同時資源加碼,連同行政經費與獎學金,工作小組明年經費總額將逼近四億台幣。 這一連串動作,都在呼應相同的焦慮:全球的中文熱,以及快速攻佔華文市場的中國大陸。 中文已在全球起舞。兩年前,《紐約時報》曾寫道,到二○四○年,世界各地的會議將隨處可聽到中文。 二○○五年,中文已是一種流行。中文成為美國、日本的第二大外語,南韓每年有十萬名留學生到中國大陸。目前全球超過一百個國家、兩千三百所大學開設中文課程,學習人數超過三千萬人。 美國大學理事會日前宣布,明年起,美國高中將開設華語文進階先修學分課程,二○○七年舉行考試,華語將成為辨識學生程度的標準之一。全美中文學校聯合會總會長張淵源表示,美國明年將開放兩千四百個中文教師空缺。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國家也開出八萬十萬個缺額,中文教師供不應求。 台灣的師大國語教學中心,長年來一直是海外中文教學的龍頭,但對岸急起直追。 中國大陸在一九八七年成立中央級的「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漢辦),做為華語教學的總籌單位,預計要在全世界開辦一百所以教授簡體字為主的「孔子學院」。 量變更挾帶質變。中國大陸一九八九年開辦「漢語水平考試」(Hanyu Shuiping Kaoshi,簡稱HSK,當地人稱「漢托」),全球已有二十七個國家,超過五十四萬的人應考。通過「漢托」的外國人,中國大陸政府提供全額獎學金吸引他們到大陸留學。 教育部統計,去年來台灣學中文的外籍人數約七千人,但湧進中國大陸的有十一萬。 面對中國大陸以簡體教學搶奪中文市場,台灣許多社論呼籲政府拿出對策,學者憂心台灣在這股中文熱中已被排除。 端坐在四方椅上,師大國語教學中心主任鄧守信閉眼沉思。聽完問題後,他張開眼睛。 「這股中文熱是我們的大好機會,可以提供世界更多服務,與另一種語言文化給外國人,」他深深一笑,「別被大陸逼出憂鬱症。」 市場向外搶,人才向內吸 事實上,台灣耕耘中文教學市場的腳步不曾停止,也累積了很好的口碑。 戰場有兩塊。一是搶攻海外僑教華文市場,一是吸引外國人來台學中文。行政院在二○○三年就成立對外華語文委員會,負責規劃對外華語文政策、教材、培訓師資和國家華語文檢測。但遲至今年一月才成立工作小組,開始實質運作。 執行祕書余伯泉表示,台灣過去推動華文沒有國家型機制,而是由僑委會與國際文教處各自努力。剛成立的工作小組的目標就是整合各單位,集中火力。 僑教一直是最大的海外華文市場。據僑委會統計,目前海外的華僑中文學校有三千所,密切合作的一千八百所。僑委會委員長張富美說,五○年代大陸因為文革鎖國,台灣成為中華文化與漢語教師輸出的大本營。僑民對台灣很有感情,也因此維繫繁體字教學的優勢。 「但資源不夠,」她嘆氣。面對大陸的簡體字攻勢與外交打壓,僑委會一年預算十五億,光是「固本」都非常辛苦。 但她還是全球走透透。張富美為了節省經費,常一個人跑僑界,也仍然擠出錢辦理海外語文研習,目的就是延續僑民情感,守住市場。 「人到不了就靠e-learning,」她說。僑委會已建置「台灣華語文網路學苑」,希望用科技彌補人力。 中文檢測考試也是戰場。面對中國大陸的「漢托」,教育部日前也決定將師大國語教學中心的CPT(Chinese Proficiency Test,華語文能力測驗)認證升等為國家級。 鄧守信說,就像英語有不同的認證方式,以目前的市場,絕對可以再容納另一種測驗標準。師大也訂出CPT與HSK的程度參照系統,學生不必考兩套。 優勢:師資、文化、生活方式 教師是另一塊必爭之地。美國高中明年將開放的兩千四百名中文教師名額,兩岸虎視眈眈。 但台灣目前在美國的中文教師多是退休志願教師,還未取得認證。全美中文學校聯合會總會長張淵源特別來台,希望政府可以協助海外老師取得當地認證,以在明年名額開放時搶得機先。 相對於中國大陸的花大錢與兇猛的速度與企圖心,教學品質仍是台灣最大的優勢。 台灣的中文教師接受美式訓練,要求多能工,一人包辦教學、出考題、編教材,也善於舉例,比較生活化。大陸的教師還是以念課本為主,一上教育現場高下立見,「能否錄用還要再觀察,」鄧守信轉述國外大學對兩岸教師的比較。 「台灣一定要打質的競爭,」教育部次長范巽綠說,「師資、教材與遠距教學,是台灣的強項。」 法國頂尖學府巴黎政治學院的學生,到兩岸三地學華語後反映,在台灣成效最好,主要原因就是台灣的教材與教法比較活潑。 有些優勢則很細微。師大的教學調查中,學生最稱許的是,「老師很溫柔,願意分私人時間關心自己。」 這也與外籍人士對台灣的印象相符。新聞局上半年的民調顯示,外籍人士覺得台灣人民友善,社會多元、有活力;有七成以上認為台灣各方面都優於中國大陸。 此外,台灣仍是通往中華文化最重要的橋樑。 二○○○年,一份針對美國大學中文教學環境的調查就指出,繁體字仍是中文教學的主流。 「當學習者要深入研究中國文、史、哲等深奧的古典文化時,唯有先把數千年傳下來的正統中國文字認識清楚,才得進入中文的廟堂,」報告寫道。 而當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訪問大陸,北京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在眾目睽睽下,接二連三念錯中國詩詞,大陸人民在網上猛烈炮轟之餘,也開始反省繁簡體與中華文化的關係。 而對學習中文的外國人而言,大陸與台灣更代表不同的生活方式。在台灣不必顧慮言論敏感,價值也很多元,讓很多外國人願意付相當於大陸四倍的學費到台灣學習。 但挑戰仍然很多。 中國大陸投入國家級資源,由上而下動員。台灣的工作小組剛成立,具體方案還沒成形。 台灣現行法規對外國人也不實際。外國人居留辦法規定,到語言中心就學的外國人,在台灣不能超過兩年。但「這麼短時間,誰學得會中文呢?」鄧守信說,台灣的氣度要大一點。 長期關心海外中文教育的前國際文教處處長李振清表示,「兩岸應成為策略伙伴,而非惡性競爭。」 僑委會委員長張富美則給台灣打氣。「我們要有信心,」她篤定地微笑,「這場盛會台灣不會缺席。」 |
dead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