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車董事長李添財從不對外講公益,但他卻是讓金車基金會這幾年在教育領域深耕的靈魂人物。 |
從早年的青少年夏令營、親子活動,到創辦「饑餓三十」、發起「英語史懷哲」號召外籍老師下鄉教英文,李添財投身教育長達二十五年,只為給孩子公平的機會。
十五年前,從美國念完書,當時在救國團任職的金車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孫慶國,為了推廣青少年的觀光、休閒教育,到當時的各大企業一一投遞企劃書,結果碰了一鼻子灰,「全部石沉大海,」他說。
只有金車董事長李添財叫他去面試。
二十五年來,金車現在雖然還是中小企業,但提到教育文化事業,很多人都直接聯想到金車。
金車的文教事業與企業本業發展的步調很像。大家印象深刻的,是伯朗咖啡在淡水漁人碼頭、宜蘭冬山河、九份金瓜石等地拍攝,關懷鄉土的廣告片,以及每年舉辦的青少年夏令營、登山、健行等休閒活動。近兩年則發起「英語史懷哲」,號召外籍老師下鄉到偏遠山區教英文。
執行長孫慶國是當然操盤手。然而,十九歲創業,從賣殺蟲劑「噴效」起家,到後來賣咖啡、今年快滿七十大壽的董事長李添財,從來不對外談論公益與公司,卻是拉拔起金車對青少年教育關懷的關鍵。
一九八○年,李添財在桃園建起第一座咖啡廠。當時台灣的經濟正要起飛,「回饋社會」對企業還是天方夜譚。
但李添財已著手成立基金會。「成功的定義怎麼定?要多少利潤才要回饋社會?」他不以為然,「多少力量做多少事,要選擇自己能參與的來使力。」
授權與創新
一開始,金車只舉辦簡單的寫生、清潔環境比賽,以及母親節的親子活動。李添財的目的,是讓大人與小孩有機會多相處,藉著一起玩、一起撿垃圾,培養親子關係。
孫慶國來了之後,李添財將基金會的事務交給有休閒觀光管理MBA學位的孫慶國,把經營企業與經營基金會的權責分開。他每年固定提撥一千萬至三千萬台幣,讓基金會獨立運作,不對外募款,沒有後顧之憂。
李添財授權讓孫慶國「自己玩」,很多地方都能感受到。走進金車位在羅斯福路的大樓,前棟是金車的企業本部,穿過後門彎上另一棟矮石建築上二樓,就是基金會的天地。多年來,李添財對基金會的活動從不過問,幾乎孫慶國遞上企劃公文,他只瞄兩眼就簽字,兩人一個月碰不上兩次面。
但他有他的堅持。「一定要隨社會脈動改變,」一如經營企業,李添財認為教育公益也要掌握時代潮流與社會需求,不停改進與改變。
也因此,金車從早年的青少年國內夏令營、親子活動,到舉辦海外夏令營、創辦第一屆「饑餓三十」(現已成為聯合勸募的招牌活動),九二一地震時則發起青少年關懷弱勢下鄉。
這兩年體認到國際化教育的重要,舉辦英語史懷哲老師。目前全台灣約有二十名外國老師在南投、台東與金門服務,很多都是一年結束後,自願留第二年。教育部依樣畫葫蘆,但三位老師有兩位覺得「太苦」而打退堂鼓。
給孩子機會而不是金錢
兩人共事、投身教育長達二十五年,當年卻是最討厭念書的人。李添財小學只念到五年級,就到別人家當捆菜工;孫慶國聰明好玩,成績從沒擠進班上前十名。但也因此,李添財對教育的感受更深。他知道有錢、有知識與有成就,永遠會不斷循環,「我希望可以建立一個真正公平的社會,一分耕耘能有一分收穫,給孩子機會,而不是金錢,」瞇著眼睛,李添財也說明了他為何願意長期投入,聘請老師、帶青少年出國開眼界。
金車在這幾年不斷創新市場,推出健康茶、咖啡、開起咖啡廳,今年三月還宣布投入威士忌市場。李添財雖然年屆七十,但提起企業經營就眼睛一亮,腰桿打得筆直,顯得雄心勃勃。
但骨子裡,李添財柔軟的關懷一直沒變。基金會成立之初,他曾帶孫慶國到母親的墓地,告訴他對母親的感念。他也待員工如家人,每天提供免費吃到飽的午晚餐。
傍晚五點,後院一陣乒乒乓乓,大家自動拿著鐵製餐盤,擠到五坪大小的後院餐廳用餐。當天有炒青江菜、豆乾炒海帶、辣椒雞丁,還有蛋花湯,家常簡單,沒有太多味精。孫慶國說,他吃了十幾二十年,每天都把碗盤洗乾淨才回家。
一如提供數十年的飯菜,李添財嘴上不說,但對教育的投入,也會熱騰騰地,持續地出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