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江南。
今天的行程,早上兩個多小時華獨木舟了解水庫。
下午兩個多小時是了解滑浪板,思考江南未來水域活動。
空檔,確認預算表,確認zip line 操作程序,
吃個飯,跟休閒部聊聊天聯絡感情。
晚上,半應酬半聚會的,跟Tony 與江南夥伴用晚餐,東南西北聊了天,也去去吳大哥家拜訪。
十點多,回到辦公室,糾結著這個星期還未確認的一些行程規劃,思考著需要快點準備即將到來的夏令營種種規劃準備,又傷腦筋著第一次嘗試的江南OB合作自己到底準備到甚麼程度?
這些敘述並不是在說自己很忙碌,忙得團團轉的人兒在OBT四處都是。也不是說自己完成很多事項,思考執行有效率的人兒也所在多有。
只是在想,我們都希望被認為是有價值的。
但是當我們跨越自己的能力極限,覺得自己筋疲力盡,但是離目標還有一段距離,似乎沒有好整以暇的覺得自己did a good job.
也許這是產業現狀,也許像是當你有餘裕的時候,代表你可以多肩負多一項任務,不代表你可以放鬆,退開一兩步,想想該如何調整,該多做或少做甚麼。
只是勉強著60分,希望事情不要爆炸,
器材數量,人員安全,等等希望能夠被cover。
也許這是一個無法避免的現況,
但這並非是一個被溝通認知到的現狀。
我們都被迫挑戰極限,這是學習,很好。
但這個極限是否必要? 階段性目標? 達成不達成的差異?
成功或失敗期待瞭解到的是甚麼?
或最後只會得到溝通不足,敏感度不夠。
很努力,但不盡理想。
是能力不足? 是規劃不足? 是目標不清?
都不是,是運氣不好?
我們都希望勝利,都希望成功,
但是在機會主義下,
往往在捕捉一個不成功機會比較大的機會,
因為期待成功後的成果豐碩。
但是在機會主義下,
一切都在瞬息萬變,在理解接受消化當下之前,
一切可能又已經被調整當中,
所以預計的成功可能不會是成功。
也許這是大社會的洪流,無法避免,也許不是。
這麼敘述,一部分是有點驚訝自己必須肩負多少腳色,儘管每個腳色背後都有更多的夥伴在支撐協助。
這麼敘述,更多部份是在釐清,到底大家士氣低落的原因會是甚麼。不會只是因為疲憊,更多的是,每個人都需要達成目標的感覺。但當目標很遠,人就會放棄奔跑,或者改變跑道。
教育改變本身就是很遠的目標。
我們怎麼設定次目標? 次目標與主目標的關係?
需要一次又一次小小的慶祝,證明我們還在路上。
更多的是一次又一次大大小小可能睿智可能必要也可能無謂可能無理的調整。
調整代表壓力提高,需要再次適應調整,於是....
不會有足夠能量去挑戰更高的事情。
因為沒有多餘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