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ouban.com/review/1540165/

「作者和閱讀者的身份關係是很重要的,讀一本是書,你是站在一個聽命令的角度,站在一個聽匯報的角度,還是站在一個聽辯論對手發言的角度,這對我們如何理解作者的本意,是很重要的。 」

「《甲骨文》的閱讀讓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到底應該怎樣更好地理解一個文化?是站在這個文化的中心看好呢,還是從外面看更好? 」

「歷史真相的發現是需要解釋的,文物出土是考古學家的工作,而解釋文物是歷史學家的責任。我們在看一個歷史的發展的時候,總是習慣用些現代的眼光來看待歷史,比如徐朝龍,那位定居日本的考古學者,他有一個觀點,認為政治權力把中國的考古學扭曲了,長期北方人的統治,自然對歷史的描寫會注重同源性和統一性。但問題是我們是不是在看問題的時候,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權力中心到反權力中心。我們現在解釋問題非常輕易地就將政府的作用負面化、妖魔化,認為有權力干涉的學術都是錯誤的。」

「為什麼一個維族人對中國有這麼多的憤怒和偏見,這種憤怒是針對漢人的,還是針對共產黨的,還是針對中國的?如果現在統治中國的是一個不同的政府,那麼他們會不會還是保持這樣的態度?然後我又在思考,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到底哪裡出現了問題呢?」

「作為一個漢人,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自然讓我很難理解維族人的心理特徵,但就作為一個普通人來講,我覺得人性的東西永遠是共通的,我理解他們民族優秀文化的自豪感,我同情他們在歷史上收到的不公平待遇,我也明白他們不同的信仰而帶來的誤解。但他們能不能對中華文明有一個更理性、更明確的認識呢?歷史造就一個民族,他的政治制度、經濟體制、甚至風俗習慣都可能發生變化,但這個民族的的文化是不會變的。前者只是覺得我們是怎麼做,而後者則是決定我們是什麼。」

「觀點很重要,讀書的觀點不僅僅是從作者的話裡你能聽出什麼立場,什麼態度,什麼方法,更重要的是,在閱讀的過程中你能不能產生自己的立場、態度和方法。」

「海斯勒全書最精闢的評論就在比較中美兩國文化的地方出現了。他說中國人對文化和歷史的信仰,就像美國人對自由和民主的信仰一樣,中國人對未知事物有一種「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置身事外的客觀和冷靜,中國人的虛偽,中國人的無知,中國人的民族情緒,中國人的務實,中國人的樂觀,中國人的勤奮。這些都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中國,不管你承不承認,他都在包裹著這十三億的人口緩緩向前。」

-----------------------------------------------------------------------------------------------------------------------------

摘出了個人覺得的high light.
追逐這些知識意義在哪裡? 我也不知道。
只是為了滿足好奇心嗎?

這篇文章,當可表現出一個當代中國知識份子怎麼看中國的角度之一。
看來也有一些被蒙蔽的地方,或者是認知上的差距………

「其實中國人的民族情節並不是天生的,你可以看到在抗日戰爭之前,絕大部分的中國人的民族情節是很冷淡的,尤其是大量的底層人民。但這種情節的調動除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奔走和政府的教育外,外國的態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從九八年到兩千年,美國和中國的關係是非常僵硬的,大使館、法輪功、撞擊事件、貿易摩擦,先不考慮兩國的利益因素,美國對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形象不停地進行打擊和排擠,這個時候,是中國人的民族情節最容易扭曲並爆發的時候。中國已經不是清朝的中國,可以隨便讓人欺負;中國也不是毛主席時代的中國,可以對反對者強勢說不。這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政府在極力地壓制這種民族主義情緒的氾濫,但這並不影響底層人民對美國的反感和憤怒。」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143451690538

這本書竟然網路訂不到
奇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ad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