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覺得體驗教育這個名詞被指稱混用了。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5050509407

體驗教育手法,體驗教育的威力,體驗教育的導入,體驗教育...
體驗教育是一個概念,但我們口語中使用指涉的是體驗教育的一種應用情境。
或許可以說,沒有人不是在經驗中學習的,
儘管在課堂中的講授也是一種經驗的帶領傳承。
所以有六代引導法...
根據我望文生義對講授式學習的不精確解釋:

    讓山自己說話: 一段課文,一個公式,一個證明。
    幫學生說話: 解釋新知識與舊認知之間可能遇到的困惑,
    引導學生說話: 詢問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程度
    直接前導法(複述、目標、正負向): 與學生確認課程目標
    隱喻式催化(將經驗以隱喻結構化) : 將課中將提及的物理或數學概念給予譬喻概念化
    非直接前導法:雙贏法、矛盾法        : 與學生辯證一個概念是否合理,如10公斤的棉花與鐵重量的比較。

網路看到一段話:
    體驗式課程並不是革命性的理論,而是一種自然領悟的學習方式。
    就如您學會如何走路;學會游泳及踏單車等的方法一樣。
    在您生命開始至成長階段正是透過此種學習方式學到了各類知識及掌握不同技能 - 有專家認為這佔了一生所學的90%。直到現在,體驗式學習是所有人類學習的最有效方式。

我們所指的體驗教育,我想會是在所有的經驗學習之中的局部。
強調在個人自我的探索以及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關係,
以活動的手法讓每個個人可以在活動中概略的察覺並評估:
    自我的特質跟
    自己所屬團隊整體特質跟
    個別成員的特質,
引導員再以類似諮商的方式去回顧經驗,作些經驗的整合,
再加強或轉化團體的某個想法。促使往哪個方向再多做探索。

而體驗教育,可以跟以上沒有太大的關連。
可以是很個人的反思,思考生命的意義,思考宇宙的運作。
可以是很機械的操作,丟橄欖球,彈鋼琴。

所以是體驗教育的威力?
我覺得是課程設計與實際帶領,準確的提供符合期待的適切反思。
一個不被稱為體驗式教育作法的資深老師,設計與課程帶領也會隱合這些概念。

只是因為反思跟團隊變成了體驗教育的專利,
所以體驗教育就等於了反思跟團隊。

像飛颺少年裡頭有著很多品格教育的部份,
關於自我的認知,對信仰的認知,這就跟團隊的關連性不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ad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