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中東,甚麼都有可能發生,太多參與者在裏頭了。什麼都可能發生。
土耳其 MERSIN 的大學教授如此說,即便她教的是食品工程,但她挺篤定。
近代西方對伊斯蘭的戒慎恐懼跟妖魔化,也許這也是一個參考點。

http://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2046220


我在書中處理瓜分外交的方式,是將這些瓜分暨協議放在戰爭的時空背景中。列強瓜分鄂圖曼的外交政策始於一九一五年三月加里波利戰役前夕,此時俄國希望協約國盟友同意該國宣稱擁有鄂圖曼首都君士坦丁堡和黑海與地中海之間海峽區的主權。法國同意了,但要求盟友以法國取得奇裡契亞和敘利亞主權為交換條件。參戰時對鄂圖曼帝國並無領土野心的英國,同意法、俄盟友的要求,卻保有要求鄂圖曼具戰略重要性領土的權利(協約國最後同意英國取得美索不達米亞)。這些國家的要求最後在名為君士坦丁堡協定的往返文件中生效。
接下來幾個重大的瓜分外交政策如下:首先是胡笙-麥克馬宏協定,英國為了與領導阿拉伯革命(一九一五~一九一六)的麥加謝里夫形成聯盟、對抗鄂圖曼帝國;接著是一九一六年的賽克斯-皮科協定,英國藉此宣稱對美索不達米亞主權、其土地邊界圍繞法國索求的奇裡契亞與敘利亞;再來是聖尚德莫西安那三國協定(Tripartite Agreement of Saint-Jean de Maurienne),義大利藉此宣示擁有部分安那托利亞主權;最後是一九一七年的貝爾福宣言。這些肆無忌憚的協議,只有放在協約國戰時狀態下檢視,才有理可循。而且每一份協議都是強權國遂行其帝國主義野心、並以此為唯一目的之下的產物。與麥加謝里夫談條件的英國人並非一心支持阿拉伯人;正如允諾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的民族國家的英國政府也並非一心支持猶太復國主義者。反之,在一場看似永無止境的殘暴戰爭中,英國與其盟友願意對任何人承諾任何事,只求贏得戰爭。再者,從鄂圖曼人參戰的那一刻起,列強就將鄂圖曼領土視為史上最無情的戰爭中對協約國損失的彌補或獎賞。
許多二十世紀的中東問題,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瓜分外交政策的惡果。列強劃分中東國界時,並非在與當地人民協商的過程中建立新的阿拉伯國家;國界的劃分只是各帝國為達成政治均勢所施行的手段。這些國界延續了許久,而劃分國界的方式所引發的衝突,同樣持續不斷。以阿衝突、無國家歸屬的庫德族人問題,乃至於敘利亞和黎巴嫩邊界長久以來的緊張局勢,都屬於中東一次世界大戰的悲慘後果,影響所及持續塑造中東情勢,也因此這段歷史仍舊與今日世界息息相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eadly 的頭像
    deadly

    狂傲的風…瘋狂之島

    dead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