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支援的課程,跟不同的夥伴互動,東華系列,國體系列,外展系列,相似的都有一種漂泊感,不確定性高,專業累積性難說,但一種近身觀察,這些戶外人形成的系統網路,共同的朋友,共同的事件,也就是共同經驗的熟悉感,很快地就彼此拉近。而自己就有如跑單幫的路人,有著一些輝煌(?!)經歷,台大資工,台灣外展,是否能夠在工程資訊與戶外教育之間得到收斂,這是這幾年的功課。這是跨界者的宿命,伊索寓言的蝙蝠。
多年前文字版線上遊戲-kk,選擇魔法師的職業,然後再轉職成為魔劍士,讓贏弱的魔法師操練起劍,在劍上加上魔法的能量。
很吸引人,但這位魔劍士,要怎麼妥善結合魔法跟刀刃?
在肌肉的強度不如戰士,魔法破壞力不如魔法師的前提下。
身為蝙蝠,更不能夠隨波逐流,已經沒有現成的階梯可以拾階而上。而貿然地跳往直銷的火車也是自取滅亡,因為身分認同自我認同將會進入另外一個階段,在需要整理的階段最不需要的是另一個尚未成熟的自我認同。
所以,單車亞歐之旅是一條必經之路,儘管每天早上晚上,想著尚未準備好的事情似乎累積如山,難以面對的挑戰情境還藏在後頭,隱隱約約被擊倒的感覺讓自己懷疑是否應當踏上這趟旅程,但這是必經之路。
並非戶外高手,並非文學大師,然而這是我的跨界修行,同時試煉自己照顧自己闖盪的能力,文字運用的能力,更加上如何市場行銷自己,走上不一樣的路之後,必須走出一條路讓後進者能夠參考,扮演一個拓荒者,而不只是漫遊者。
漫遊者,有著生命不可承受之輕,一切都可以,於是一切都輕飄飄的若有似無,除非心中有其堅守著的生命價值。
然而,我也非徹底的漫遊者,期許自己是創業者,足夠離經叛道去離開熟悉的道路,但又足夠的社會化去跟社會溝通取得資源貢獻價值。
所以,一次完成三個挑戰,戶外生活能力的挑戰,文化連結文字者的挑戰,資源連結社會化的挑戰,三者都不是自己曾經完成的事物,都是缺乏的經驗,需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