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好像是人生哲學的討論。
我的人生哲學 認為沒有絕對的好人 也沒有絕對的壞人
好人也有可惡之處 壞人也有可愛之處
而怎麼權衡 是無解的難題。
另外一個角度我採取不可知論
當我們向前看 前方通常都是隱晦不清
人類只能確定眼前的一兩步路
至於更遠的沒人會知道
既然不知道
我們就只能greedy的看眼前這兩步小心不要踏錯。
恩恩怨怨是是非非,都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完。
而這些恩怨是非,是怎樣自己心智又選擇性的選取某些來認真,
是另一個更有意思的事情。
也就是,這是界本來就複雜的你我看不清。
而你我用心智的眼鏡去讀取這複雜的世界,
會有多少歪曲?
對於日本 從張寯的言必稱小日本鬼子
到現在我有另外一面的認知,
一是在戰時日本也有很多的內部的聲音,雖說一樣是以日本為出發點,而認為應該對台灣人道統治,
但依然是有別於戰爭的冷硬軍國思想,而日本天皇那時若不依軍事體系行事,本身也有失勢之虞。
二是日本是一個執行大於思考的民族,把事情做好勝過把事情做對,
拿戰俘試子彈,試毒氣也能振振有詞的民族性。
三是日本在中國/台灣史上 扮演的角色不只限於侵略者,更是一個進步的樣板,提供全方位的影響。
撤退來台的蔣政權,借用日本戰犯的軍官將領來訓練台灣軍隊,當初國民黨推翻滿清背後也有日本的點頭。
對於中國
國民黨在大陸怎麼搞掉江山的,透過李宗仁不可靠的口述歷史了解一二。
國民黨起家早,國民黨本身內部矛盾本來就很多。
當我們指稱國民黨的時候,到底指的是哪個國民黨?
親日/親共/親美,太多了。
最後歷史的偶然加上蔣的權謀,還是讓他坐上大位是後話。
推翻滿清的是國民黨號召的行動,
以國民黨為主的理想人士以黨歌為國歌無可厚非。
像英國到現在也還是高唱著維多利亞女王,即便民主已久。
如果沒有國民黨來台灣不堪的舉止,黨歌成國歌又有何不妥?
要指責的,是黨歌與國歌,還是那些行為舉止?
黨歌成國歌的歷史在國民黨登陸台灣以前已久,
有無必要修改可以討論,
但這應該跟對國民黨政權來台的怒氣應該有所區別?
中國
共產黨的崛起,與國民黨無力解決農民矛盾有很大關係。
官商勾結一同謀利是國民黨起家的方式之一,照顧農民不是國民黨的傳統。
共產黨在當時扮演的可能是一種極端的理想主義,
多少有想法的有志青年,希望改造國家,投身共產,
這種精神不能不敬佩。
而掌控人性,操弄政治的紅太陽毛主席讓人不能不懼佩,
佩服那思維手段能力,但恐懼那為奪權不擇手段的無知與冷酷。
冷酷在鬥爭的能力,無知在經濟建設的政策。
在中土思維為中心的 中國 思想,海路中心的台灣於是成為邊陲。
在大航海時代之前的鄭和下西洋,並沒有改變任何狀況。
而大航海時代成為四方爭奪之地,也沒有讓中國思維改觀。
在歐洲大陸往美洲非洲亞洲掠奪大量財富之後,
中國更為腐敗,對台灣本就不屑一顧,如今更無暇兼顧。
沈葆楨,劉銘傳,怎麼說也是留下一些建設,
只是在思維上,他門本身也無法超脫那個時代。
直到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的視野與能力,
是超出當時亞洲時代水平也許數十年?
對台灣的規劃建設不在話下,教育醫療交通運輸,
本來台灣經濟狀況就不賴,有限的人口充沛的資源,
在日本統治下壓榨有之,成長有之,
還能到戰時的上海給人輕視,被視為土財主沒文化。
後期日本陷入苦戰,殖民地壓力日增,
對日本的信任動搖,轉而期待中國人解放台灣。
中國人來到台灣之後,就不用多說了。
我是台灣人,也有中國魂。
中國是一個認同的對象,日本也是,美國也是,台灣也是。
認同是很個人很心理層面的事情,但同時也是很跟打算盤相關的事情。
在台灣成長,對這塊土地有依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育成,對那文化有嚮往。
現實世界的利害太難算,跟對岸怎麼走是個難題。
這不是因為中國人可惡不可惡,而是彼此政經實力要怎麼玩這盤棋的問題。
法國人上一代也會告誡下一代小心德國人不能信任。
而如今成為歐盟。
重點是兩國的利益怎麼布局,怎樣能夠互助而不是互相競爭。
雖然說好像可能性不大.......
現在是中國像台灣輸錢,台灣向中國輸競爭力的情境?!
未來 ? 未定之天....
到底要怎麼看待? 還是見仁見智。
- Jun 05 Fri 2009 14:59
史觀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