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改變看得見 企業公民站出來
金車教育基金會從兩年前開始「英語史懷哲」計劃,請了約二十名外籍英文老師,巡迴偏遠地方學校教英文。

在無力感充斥的年代,許多人選擇不再等待。企業主動站出來,成為今天推動改變的新力量,他們站上財富搭起的平台,拉拔弱勢、弭平差距,期待任何向上提升的改變。

比爾蓋茲與太太梅琳達成立了世界最大的基金會,募集約三百億美元,要讓第三世界感染愛滋、肺結核的孩童有藥、有疫苗﹔張榮發最近將以二十三億台幣買下國民黨中央黨部大樓,要用來舉辦國際性獎項,鼓勵從事慈善、文化、教育、對人類有重大貢獻的人。

從個人到企業,從台灣到國際,變革的力量,正從四面八方匯聚,這些人相信,只要一個接一個,改變總有一天就會看得見。

她是依庭,桃園縣楊梅國中秀才分校的學生,長到十三歲從來沒有離開從楊梅車站一路往新竹南下的偏遠山區。這學期有幾天她特別開心。

原來秀才分校來了幾位金髮碧眼的外國老師,瞪著眼睛、吐著舌頭教ABC,甚至請同學上台玩比手畫腳的遊戲來學習。雖然依庭的耳朵還跟不上外國老師說的話,但是她的心已經起飛。「我一定會把英文練好,」依庭想。依庭不知道國際化,感受不到機會差距的壓力,但是對於自己,她已經有了不同的期望。帶來這改變的,是生產罐裝飲料的金車。

金車教育基金會從兩年前開始「英語史懷哲」計劃,請了約二十名外籍英文老師,巡迴偏遠地方學校教英文。

「我希望可以建立一個真正公平的社會,」金車董事長李添財期許。在宜蘭長大,他自己只念到國小五年級。創業到今天,體認國際化教育的重要,也了解城鄉的差距一直是問題,他認為「多少力量做多少事,要選擇自己能參與的來使力。」

不用選票的社會領導力

企業主動站出來,成為今天推動改變的新力量。

過去大家繳稅給政府解決問題,但是今天大部份世界各國的政府,都不再是可以倚靠的強壯臂膀。相較於被官僚、全球化擠壓萎縮的政府,企業反倒像個敏捷的巨人,有資源、有行動自由、感受到社會急迫的需求。宏達電是台灣製造智慧型手機的新股王,才從宏達電執行長位子上退休的卓火土,看到媒體暴力、色情、負面資訊太多,很擔心正在塑型階段的青少年的價值觀與人格會受不良影響,開始與非營利組織合作推廣品格教育。

「等來等去,好像都沒人做,」卓火土說,他就買教材、請老師,為老師、校長上課。

愈來愈多企業與富商也不再等待,他們站上財富搭起的平台,捲起袖子、伸出手,拉拔弱勢、弭平差距、提升希望,像鴨子滑水,匯聚出一股寧靜的變革力量,他們開始改變我們未來二、三十年的世界,成為今天的企業公民新典範。

金車、卓火土只是其中的例子,近來更受矚目的,是長榮集團。

前一陣子帕華洛帝訪台造成轟動,為他在台中演出伴奏的就是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一年花一億多元培育的長榮交響樂團。最近張榮發又將以二十三億元買下國民黨中央黨部大樓來做「公益」,未來還要用來舉辦國際性獎項,鼓勵從事慈善、文化、教育、對人類有重大貢獻的人。

張榮發說,「以後要好好把錢用在需要幫助的人身上。企業家最大的責任就是社會責任。」

財富累積不均公益大躍進

公益不是新鮮事,但是不分行業、不論國籍,企業或富商個人參與公益的連結,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麼密切過,成為快速成長的市場。

台灣電子製造龍頭鴻海在今年初的尾牙,不但捐出三億元給二十個慈善團體,還請二十個慈善團體一起參加,董事長郭台銘帶著女兒郭曉玲走到一張張輪椅、一個個座位前送上毛毯。

紅遍亞洲的韓劇「大長今」女主角李英愛訪問大陸,特地造訪浙江省偏遠的七堡小學。七堡校舍破舊,瀕臨關閉,李英愛捐出五萬美元整修,保全了學校,讓一百多名學生免於天天走十公里到其他學校上課的辛苦。七堡小學回報李英愛,從此把自己叫做「李英愛小學」。

世界各地的企業,或有錢、有能力的人積極參與回饋社會,已成為最新的潮流,媒體關注的焦點之一。

《經濟學人》調查,美國企業、基金會、個人與其他團體的捐贈數目,從一九六○年代逐漸上升,自一九九五年約一千七百億美元,二○○四年已達兩千五百億美元,與台灣的外匯存底數目相當。

台灣的公益也愈來愈發達。依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調查,台灣的基金會數目,一九九七年約有一千六百家,現在已接近六千大關。台灣的前三百大基金會中,與企業有長期合作的佔七成。

「大家把創造出的價值放到另一個架構來分配,」政大企管系副教授黃秉德解釋近年公益快速成長的原因,一部份是社會解決問題的需求增加,「這樣反而更有效,」更凸顯了企業參與公益上的重要。

新公益要用能力解決大難題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比爾蓋茲。

蓋茲在今年一月再次登上《時代雜誌》封面成為年度風雲人物。這一次不是因為他的科技,也不是因為他的科技讓他成為世界首富,而是因為他是世界上最會花錢做公益的人。

每年,有三百萬的孩童死於可預防的疾病;每個晚上,西雅圖就有八千人露宿街頭。

「我們怎麼能對未來樂觀?」蓋茲列舉一串數字說,數字雖然驚人,「我們仍然樂觀,因為我們知道問題可以解決。」

這也是新世代的企業公益與過去不同之處。過去是舒緩表面的苦痛,現在則是投資解決根本、甚至迫切的問題。蓋茲與太太梅琳達成立了世界最大的基金會,募集約三百億美元,要讓第三世界感染各種疾病、從愛滋到肺結核的孩童有藥、有疫苗。

因為健康出問題會加重貧窮,貧窮又會使得疾病更陷沈痾,蓋茲要扭轉這種讓第三世界無法翻身的貧病交困負循環。而且,蓋茲把他對軟體世界的那一套精準的管理策略與方法,搬來要求公益慈善工作。一位與蓋茲合作的公衛人士說,蓋茲要知道每一分錢的用途,倒不是因為他斤斤計較,而是要求效率。

難怪跟蓋茲一樣因公益而同登《時代雜誌》封面的搖滾樂團主唱波諾這樣說蓋茲,「他正再次改變世界,未來歷史會更尊敬他這第二次革命。」

公益風行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全球財富快速增加。不過財富增加的地方非常不平均,差距之大已挑戰企業追求獲利的基本目的,讓企業對公益多了一層緊張與急迫。

根據最新出版《Forbes》的十億美元富豪排行榜,今年創下歷史新高,達七百九十三名(台灣有五名進榜)一年之間就比去年增加了一百零二名。

如果把全球這近八百名富豪換成會發光的小燈泡,依照他們的所在地放在地球儀上,會發現非洲是一片漆黑,東南亞、東歐各國也只有微光。

而這些一片漆黑或昏暗的地方,也正是企業為降低成本而移往的新生產基地。世界上巨大的財富正向少數人手中急速集中。

因此,國際組織與當地社會要求企業不能再只對股東(stockholder)負責,而必須對所有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包括上下游、消費者、員工、社區和環境,善盡社會責任的聲浪愈來愈高。

公益成為區隔企業的重要特質

反應敏感的企業很清楚這大環境的壓力,開始改變。麥肯錫顧問公司針對全球四千兩百位CEO的最新調查發現,問到企業在社會的角色,只有一六%受訪CEO,回答企業的角色是在遵守法規下追求股東的最大報酬。

而高達八四%受訪CEO,回答既要為股東創造高報酬、同時也要平衡兼顧對更廣大社會公益的貢獻。而且,愈來愈多企業開始編列社會責任報告(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

這也就難怪近期《經濟學人》指出,「以前企業行善是行有餘力才做公益,現在已經被視為是企業的本份。」

為了發掘與鼓舞更多有心的企業公民,《天下雜誌》今年首度進行「企業公民調查」,以「環境保護」、「社會參與」與「教育文化」三項指標,選出有永續願景與努力的新企業公民。

在台灣競爭激烈的金融業中,玉山銀行算是蠻獨特的小而美的銀行,願景是「玉山人成為世界一等的公民、玉山銀行成為世界一等的企業公民」。

玉山銀行策略長黃男州解釋,國內貧富差距愈來愈大,玉山要成為世界一等的企業公民,就不只要為股東賺錢,更應該主動關心自己的土地與社會。四年前金控成立同時,玉山也成立了基金會,捐血、淨山,還發起志工團, 每月固定撥一筆錢認養偏遠地區學童午餐,至今認養兩千人,帶他們看職棒、吃麥當勞,今年還要增加到三千人。

超越新力、成為亞洲第一品牌的南韓三星,則是率先在企業內部實施「一%工作時間社會服務活動案」(見《天下》三四○期「三星的中國化戰略」報導)。

《朝鮮日報》報導,三星規定,十五萬名員工必須把每年工作時數的一%、每月至少一次,用於義務性社會服務活動,而且總時數不能低於二十小時。員工執行社會服務的成果,也納入考核標準。

更有遠見的企業不僅落實公益,更進一步把公益的價值融入企業的價值與策略,成為區隔特質的一部份。英國石油就是最好的例子。

英國石油言明,「具有社會責任意識的企業,才能永續經營;社會責任不是錦上添花,而是我們經營策略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份。」在這樣的理念下,除了石油、天然氣的本業之外,英國石油從二○○三年開始生產太陽能板,協助企業與家庭積極節能。捐款活動方面,英國石油的做法也契合其目標:它不把錢拿去贊助高檔藝術活動,而是投注於環保、減少使用石油的活動,例如建立自行車道。

「企業獨善其身沒有用,」台中建設公司麗明營造董事長吳春山比喻說,「就像漂亮房子蓋在垃圾堆裡。」

企業就算經營得再好、再賺錢,如果周圍的環境與土地還是貧窮、落後,企業終究無法永續,人也就失去了價值。所以,吳春山不僅自己投入參與公益,還拉幫結夥,號召中部企業成立「行動菩薩助學協會」,讓公益的力量像蒲公英,一吹就可以散布得更遠。

根據教育部統計,台灣繳得出學費、但是付不起營養午餐費的學童有七萬名。吳春山不僅自己捐助認養,還在中台灣發起「行動菩薩助學協會」,號召中部的企業家一起每人每月一百元,認養中部偏遠地區貧童的午餐費。不過一年半的時間,這股力量就從與吳春山同屬營建業的二十人,快速成長到一千五百人,募集金額近千萬。

日本最大經濟組織經團連則是在一九九○年就成立了「一%俱樂部」。加入的會員企業,每年必須將獲利的一%,捐助於對社會有貢獻的活動,並提出報告,清楚列出哪些款項捐給哪些非營利組織、或用於哪些活動,並公布在經團連的官方網站上。包括日立、三洋、花王、日產、新力、三菱、味之素、田邊製藥等日本大型企業,都自願加入這個「一%俱樂部」。

聚焦教育有人才有好未來

公益的確成了企業與有錢人的新俱樂部,像是取得了更好名聲的象徵。不過企業更期待的,是看到改變。任何向上提升的改變,企業都會因此受惠。在關乎企業未來競爭力的教育上,更是如此。

參與公益是美商惠普的全球政策。最近台灣惠普與耕莘文教院合作,捐助給新竹尖石鄉偏遠的司馬庫斯部落開設資訊教室。雖然只是多了二十台電腦,但是整個部落的學生從此有了通往世界的學習窗口。「唯有透過教育,才能提升人才,」惠普公共事務部李惠菁解釋關注教育的原因,優秀人才的力量,總是會回歸到產業上。愈來愈多企業投入教育公益,補助清寒、提供積極的培育機會,IBM更是高度參與美國的未來人才工程。

IBM前執行長葛斯納不但主持美國全國教育高峰會,並將IBM全球一億四千三百七十萬美元的公益費用的一半,投入教育相關研究開發,研發出協助學生閱讀的語音辨識技術、為偏遠地區建立遠距教學計劃。而IBM的員工也因此覺得自己的工作「有價值」。也同時讓公司具備不同的人才吸引力,成為IBM不同的競爭優勢。

近年企業公益的快速發展,是對資本主義不顧一切追求利潤、成長的一時反撲?還是會成為世界將從此變得更溫暖、關懷的新趨勢?

不論動機、走向,每個人都可以先放下懷疑,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只要一個接一個,改變總有一天就會看得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ad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